
苏东沧桑之探赜 黄海波澜之绘卷
—— 张宜春长篇非虚构文学著作《苏东黄海钩沉录》读后
□ 滕敦太
江苏作家张宜春,穷数年之功创作了一部长篇非虚构纪实文学《苏东黄海钩沉录》。全书以细腻精到的笔触,翔实丰富的史料,逐帧溯源东夷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海洋文化的悠久历史,深入探讨苏东黄海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立体展现了千万年来苏东黄海人征服大海的悲壮故事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壮举,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 溯源那段史──
“苦难之海”到“丰腴之海”
历史上的“苦难之地”。作者开篇指出黄海名称的由来及曾经的灾难和屈辱,把当时的苏东黄海称为“苦难之海”,难怪作者执着于与这段历史时空的精神对话。
传承上的“斗海之举”。任何时代的人民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苏东黄海儿女自古奉行“战天斗海”的抗争精神,这里筑堤捍海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作者在乡镇任职时带领青壮劳力抢修被台风暴雨冲毁的海堤断面,在狂风暴雨中书写“人力战天”;为其创作《苏东黄海钩沉录》积累了素材,坚定了信念。
舌尖上的“丰腴之海”。千百年来苏东黄海人的治海养海用海兴海,终使“苦难之海”成为“丰腴之海”。这片3.75万平方公里丰腴海域拥有全国八大渔场的一半,浅海占全国五分之一,北部沿海当年“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成为临港产业区,海州湾畔拾泥溜、抠小蟹成为游人打卡时尚,“海鲜自由”成为网络热词……置身这片丰腴之海,顿生沧海桑田之叹:我们应该感谢时代。
榜单上的“城市之肺”。苏东黄海对滨海城市的馈赠更是慷慨,滩涂湿地生态自然供养着“城市绿肺”:“盐城大丰麋鹿栖息地”“连云港临洪河口湿地”“海州湾沿海湿地”,这些国家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中,有鹳、雁、鹬、鸦雀等稀有品种,有大米草、茵陈、白茅、北沙参等木本、草本植物群落。盐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南通有“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如同大百科全书,绘制海边的“清明上河图”,让人感同身受。
■ 礼赞那些人──
“善变之海”到“国之秀者”
名流救国令人感叹。《苏东黄海钩沉录》不吝笔墨致敬民族实业的先驱“江北三名流”:清末民初的南通人张謇、连云港海州人沈云沛和赣榆人许鼎霖。张謇“盐改”揭开了南通近代产业升级的序幕,许鼎霖创办中国第一家玻璃企业,沈云沛所在的海州锦屏磷矿为中国最大的磷矿石开采基地。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张謇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和“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名刊《钟山》慧眼选载《江北三名流》,相信读者们已经先读为快。
酬海名曲令人唏嘘。多少年来,苏东黄海的盐香浸润着忠贞文化,滋润着沿海儿女。绣品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等奖的沈寿;30多年前徐秀娟带着两枚丹顶鹤卵来到盐城港汊芦苇荡,创造了丹顶鹤在低纬度越冬区孵化的奇迹,也把23岁青春献给了这片滩涂湿地。《一个真实的故事》会伴着《苏东黄海钩沉录》永久传唱……
名作传世令人陶醉。如,淮安人吴承恩来到云台山游玩,山水如仙境令他脑洞大开,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东海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传说,孔子周游传播“礼乐”来到东海边的连云港,看见岸边滩涂上的海蟹密布举螯爬行,以为是向其挥手致意,大为惊讶:这里连螃蟹都知道礼仪,我还有什么可讲的呢?遂归。诗人李白、李商隐,文豪苏东坡、王安石,书画家米芾留下赞美苏东的传世佳作;还有龚自珍、庾信的作品,有秦始皇鞭击秦山岛上山石成神路等历史遗存,如同《山海经》一样带读者跨越时空。
■ 感恩那片土──
“盐味文化”到“时代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张宜春用《苏东黄海钩沉录》完美地诠释并践行着:时代变迁的“咸香之思”。苏东盐民的探索创举赢得了“淮盐出,天下咸”的美誉,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成就也离不开近海文化。作者津津乐道小时候当地人在蓄水塘里钓沙光鱼、捉小白虾,“间或在筐篮偷藏粗粒海盐用来腌菜。吃公家饭的盐场人知道农民的甘苦,只要不动车挑担,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经历让人感受到困难时期的一种“人性化”,如同夜色里的一道光。
敢吃螃蟹的“兴业之举”。作者的家乡从1991年起开始举办“中国 赣榆徐福节”,文化助力经济发展。作者在海头镇任职期间,以“第一个吃螃蟹”的胆魄,引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家外来投资紫菜养殖加工企业“中日合资连云港神仙紫菜有限公司”,并短期兼任公司中方董事长,打造紫菜成为驰名品牌。做到了造福一方,无愧一任。
家国天下的“发展之道”。书中用翔实的资料佐证:淮盐的生产和销售源头在作者的故乡,这里借盐论道,指出不论古今盐为国家专营,“国家第一”是贯穿整个中国盐业史的一条铁律。由此引出:苏东黄海人民识海性,也识大体顾大局,渔业捕捞时早就不再使用“绝户网”,休渔养海成为自觉行为。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可持续发展“两山理念”,让世人看到了当代中国沿海蓬勃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挑战学界的“补天之笔”。在时代的大变局中,卓尔不群的声音和思考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课题。《苏东黄海钩沉录》通过南通市发现的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明确回答了中国考古界曾长期困惑于“长江以北、运河以东地区的文明史从何算起”的问题,填补了这一长期困惑学界的空白。
■ 致敬那片海──
“浑黄之海”到“东方明珠”
沧海桑田,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步伐,昔日的“浑黄之海”已经成为“东方明珠”,这里创造了苏东的多少个“之最”!“世界之最”:中国是世界最大船东国;苏东沿海最早有人类活动的是云台山地区;“全国之最”:我国最早古籍《竹书纪年》中记录夷越族人航海捕鱼的生产方式;中国最大的(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及最专业的(泰州)“江苏盐税博物馆”;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靖江;南通洋口港是第一次由国务院特批将地方性港口列为国家级口岸;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书……“江苏之最”:江苏是我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连云港、大丰港在全省率先成为沿海一类开放口岸等。看到这里,一种家乡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难怪书中作者深情地表白:“黑水洋,清水洋,我更爱苏东海域的黄水洋。”
■ 壮哉那颗心──
“精神家园”到“波澜画卷”
评论家李敬泽说过:“一个很牛的作家关键在于如何体验当代、表达当代的问题。”优秀的作家会有内在的自觉,苏东那片海一直被作者视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是他深情的寄托和创作的初衷。在探究海洋文化过程中,他发现作为地球主体的苍茫大海及与之相关的沿海民俗民生,人类早期的《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中的描述少得可怜,而翻遍《诗经》竟无一次提及“海”。遂萌生创作长篇非虚构文学专著《苏东黄海钩沉录》的构想。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张宜春深入走访苏东海洋文化历史,查阅历史资料和考古记载,从《史记》到《中国历史地图集》,从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到大学地理系学者的著作,参阅文献65部。因为全身心投入,他的非虚构作品描绘出苏东黄海“波澜壮阔之画卷”,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地理文化、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红色文化的全面裹挟,堪称非虚构长篇文学作品的突围力作。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