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心仁术砥砺行 扎根港城创辉煌 —— 记市第一人民医院何明利教授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仁心仁术砥砺行 扎根港城创辉煌
—— 记市第一人民医院何明利教授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2003年,何明利教授作别汕头大学的优越环境,怀着满腔热忱来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的神经内科仅有40张病床,缺乏专科特色技术,科研基础薄弱。面对这样的条件,何明利没有退缩,而是以拓荒者的姿态,开始了他在港城的医疗事业新征程。
二十多年来,何明利带领科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将“卒中单元”理念率先引入科室,规范脑卒中诊疗流程;积极开展神经介入新技术,提升科室诊疗水平。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先后建成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基地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
在临床工作中,何明利始终坚守一线,每年诊治门诊患者4000余例次,救治疑难危急重症患者500多例次。他精湛的医术吸引了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的患者。一位被头痛折磨12年的河北患者,走遍全国多家医院未获明确诊断,何明利通过细致问诊,发现患者头痛前有特殊先兆,最终确诊为头痛型癫痫,经对症治疗,3天即见效。
在科研方面,何明利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他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实现了连云港市神经内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他参与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历时5年,覆盖赣榆、东海32个乡镇,对2070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该研究首次提出“H型高血压”概念,找到了国人脑卒中高发病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脑卒中复发率降低32%,病死率降低28%,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何明利注重人才培养,近二十多年来培养本科生3000余名,指导研究生50多名。他创新性地将“5P人才管理理念”引入科室管理,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室连续十年获得年终考核一等奖,蝉联连云港市“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优秀重点学科,“十四五”期间又取得了具有现实性的业绩。他的学生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实现连云港市零的突破。
他创建的全国首个“农村组织化卒中医疗体系”覆盖赣榆区6个乡镇,使4500多例卒中患者得到规范管理,年复发率显著下降。这一创新模式成为全国农村卒中防控的典范。
何明利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2004年发明的“脑脊液穿刺引流器”和“脑脊液引流管”获国家专利2项;2007年创建的“正常脑波调制经颅磁刺激技术”获江苏省科技厅立项;2014年研创“缺血性卒中早期分时段阶梯降压方案”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多年来,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7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政府科技奖励7项。
鉴于何明利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多项荣誉。2007年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9年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015年获“脑卒中防治工程优秀中青年专家”、2019年获“江苏省医师奖”、2020年获“连云港市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退休之后,何明利教授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持续的创新探索,成功获批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这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学术造诣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更展现出一位医者终身奉献的科学追求。
二十多年砥砺奋进,何明利用仁心仁术书写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从四川盆地到黄海之滨,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坚守“明德利民”的初心,为港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何明利教授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吕静媛 薛梅)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