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市暨海州区第四届减重减脂比赛收官
百日蜕变 中青年成健康管理主力
□ 王进文 李佳雨 孙利 刘静
“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从200斤降到170斤,感觉整个人都‘轻’了一截!” 在连云港市暨海州区第四届减重减脂比赛的领奖台上,32岁的王跃程举着一等奖奖状,笑容里藏不住成就感。近日,这场历时100天的“全民减重攻坚战”正式收官,海州区1790人报名、1042人参赛、675人完赛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座城市对健康生活的集体追求。
数据里的健康热潮:
中青年成减重主力军
相较于第三届赛事,本届比赛的参赛人数增幅达34.45%,完赛率更是提升21.67%,这份亮眼的数据印证了“全民减重减脂”氛围的日益浓厚。在海州区,31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加入这场减重减脂热潮,其中29至40岁年龄段参赛者占比高达67.26%,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职场中青年久坐少动、饮食不规律,是体重管理的重点人群。”海州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孙新苗表示,比赛的火爆参与度,恰恰说明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管理意识正在觉醒。最终,全体参赛者累计减重2310.2kg,人均减重3.42kg、减脂1.48%、减腰围4.57cm,每一组数字都凝结着坚持与汗水。
减30斤的蜕变秘诀:
运动+饮食的科学组合拳
王跃程的减重故事让人备受鼓舞。这位篮球培训师曾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体重一路飙升至200斤,不仅自信心受挫,更让他面临职业困扰:“家长送孩子来学篮球减肥,看到我这个‘胖教练’,怎么会放心?”这份职业责任感,成了他参赛的最初动力。
对曾是运动员的王跃程而言,运动并非难事。他每天雷打不动进行2小时训练,一半时间练力量、一半时间做有氧,还特意分享了减脂秘诀:“爬坡走特别适合减脂,比平路快走效果明显得多。”
真正的挑战在饮食控制上。“以前早餐是包子、手抓饼,现在换成玉米、红薯和蒸鸡蛋;午餐以牛肉、鱼虾为主,主食只吃少量荞麦等制品;晚上7点前吃点水果垫肚子。”王跃程说,科学减重从不是单纯“饿肚子”,而是合理搭配营养。为了避免代谢降低,他每周还会给自己“放个假”:“适当放开吃一顿,虽然第二天体重会反弹,但能拉高代谢,帮着度过平台期。”
减重路上的考验不止于此。“晚上饿到睡不着,就刷吃播‘望梅止渴’;偶尔急躁时,得自己慢慢调整心态。”好在有疾控中心的专业指导,加上自身坚持,100天后他不仅瘦了30斤,体脂率下降8个百分点,还捧回了品牌高压锅和不锈钢奶锅奖品。
百日挑战背后:
专业护航的“减重生态圈”
这场千人蜕变之旅,始于5月7日报名通道的开启。海州区计划招募1500名参赛者,经过新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身高、体重、腰围、体脂率等多项体测筛查,1042名符合条件的居民最终入选,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加入专属微信群。
5月20日,6个参赛微信群同步开启线上启动仪式,海州区疾控中心组建的技术保障组随即上线。“每周都会收到科普文章,从饮食搭配到运动强度,全是实用知识。”成功减重20多斤的张女士点开微信群展示道,群里的医生会随时解答疑问,队员们则上传饮食、运动打卡照片,互相鼓劲。
为了让科学减重知识触达更多人,海州区疾控中心联合市疾控中心、市中医院开展《科学减重,享“瘦”健康》直播。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征集体重管理科普作品,借线上答题活动普及“三减三健”知识,形成了“以答促学、以学促行”的良好氛围。
“减重不是‘比谁瘦得快’,而是‘比谁瘦得健康’。”孙新苗说,海州区疾控中心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为此明确了两条“硬规矩”:比赛期间减重超过原体重15%的参赛者,为避免健康风险,不参与最终评比;若发现参赛人员服用减重药物,直接视为自动放弃比赛资格。
“很多人觉得‘饿肚子就能瘦’,其实这是误区!”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邱磊特别提醒,单纯节食不仅容易反弹,还可能损伤身体,科学减重需要“饮食、运动、睡眠”三管齐下:日常要保证营养均衡,定时定量吃饭,不妨试试“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的顺序,减少零食和含糖饮料;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别让熬夜拖慢代谢;再搭配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游泳,循序渐进才能让体重稳定下降。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