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4 活力开发区
2025年09月19日

市开发区育“高”催“新”提升发展新动能

  

    近日,来自吉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27位“科技副总”正式入驻园区企业,成为帮助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攻坚专家”;园区内16家企业成功获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数量达93个,企业研发平台进一步扩充;13家科技型企业进入全市高企培育库……

    今年以来,市开发区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坚持培育科技型企业,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技术、新要素”,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积极践行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

    打造企业矩阵

    增强创新发展新动能

    精准施策,梯队培育。科技企业是产业创新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基础支撑。近年来,市开发区始终坚持以科技企业作为产业创新的核心主体,大力实施科技企业梯队培育工程,着力构建创新型企业成长矩阵,增强企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高地。

    市开发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实施梯度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并动态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针对新引进工业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实施联动孵化,进一步完善高企申报预审机制,通过专题分析、定期调度,实现精准施策。同时,依托区内中华药港、美多利等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加强科技型企业的引进与培育,在创业场所、共享设施、技术服务、投融资、创业辅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重点推动和汇医药、愚公生物科技等入驻企业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46家。

    强化校企合作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夯实基础,协同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既需要人才“活水”,也需机制“沃土”。当前,市开发区已构建政策、平台、产业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在政策激励方面,综合运用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组合拳”,激发企业与高校协同攻关的内生动力;在平台建设方面,每年组织40余场产学研对接活动,与中科院系统及9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推动技术需求与科研资源精准对接;在产业层面,生物医药、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丰富应用场景。

    江苏海洋大学副教授班鑫鑫与连云港神鹰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为技术转化提供了生动范例。针对航空航天关键材料——碳纤维预浸料用环氧树脂的研发瓶颈,双方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在分子设计、合成路径、固化体系等核心环节实现技术突破,不仅优化了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也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近3年来,在“科技副总”的牵线搭桥下,市开发区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开发、转让、咨询等“五技合同”超220项,一批前沿成果经由这条“转化通道”进入生产一线,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此外,市开发区依托本地高校资源,深化与江苏海洋大学合作,精准对接企业创新需求,聘请8位博士担任市开发区“科技大使”,与企业新建产学研合作关系,持续开展研发与创新活动,助推园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

    优化服务理念

    营造创新发展新生态

    良木茂则群鸟栖,优生态促创新。市开发区坚持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科技型企业与创新发展,持续完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既强化企业主体自身的“根基”,也注重外部“土壤、阳光、雨露”的滋养。

    市开发区不断修订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政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面支撑。坚持送服务上门,加强科技政策宣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场景开展各类惠企政策培训宣讲与座谈,组织“孵化载体银企对接会”、政银企知识产权“入园惠企”、科技成果对接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专题辅导等活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政策指导与融资支持,助力企业获取更多创新资源。近年来,市开发区每年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资金均超过5000万元,企业获得感持续提升。

    (王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