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2 要闻
2025年08月29日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从小就听老人讲这些故事,那一刻,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为此,封其灿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考证工作。从学校校史到地方档案,从当事人回忆到相关文献记载,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每次宣讲前,他都会精心准备,反复打磨讲稿,只为让听众感受到那一段段历史的温度与力量。

    在海州区新浦街道龙苑社区,82岁的朱万成也用自己的方式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他从小听父母讲述为战士送草鞋、替伤员传口信的故事,这些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退休后,朱万成走访了连云港地区抗战遗址、革命纪念馆,整理收集连云港抗战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社区里像朱老这样的老人很多,我们为他们打造了宣讲平台。”龙苑社区党委书记闫玉梅介绍。在活动室、小区长廊、公园草坪上举办的红色宣讲活动中,红色故事不再遥远,而是通过一代代的讲述,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令人欣喜的是,居民从被动倾听逐渐转为主动参与,形成“一人讲、众人忆”的社区红色文化氛围。

    这些普通人的坚持,构成了红色基因传承最坚实的基础。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持久的方式守护着民族的集体记忆。

    多元表达

    创新叙事唤醒历史

    当红色故事遇上年轻一代的表达方式,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鲜活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在江苏省第七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决赛舞台上,中共海属地区早期党组织活动基地志愿讲解员乔鹏飞以沉浸式讲述,揭开抗日山烈士陵园修建的动人往事:“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里,一步一台阶,步步生死劫。如今,站在抗日山顶放眼望去,不远处,海滨新城拔地而起。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正焕发勃勃生机。”

    今年是乔鹏飞第二次参加省红色故事宣讲比赛。这个舞台让他结识良师益友,也让他读懂红色宣讲者的使命担当。乔鹏飞是退役军人,在部队时他是文艺兵,用歌声与欢笑为战友传递温暖;转业后,他把舞台经验巧妙融入宣讲中。

    “从聚光灯下的文艺舞台,到庄严肃穆的宣讲台,变的是时间空间,不变的是赤诚初心。”乔鹏飞说。那些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革命先驱,留下的不仅是值得传颂的革命史诗,更是需要用生命守护的精神火种。

    获评省“金牌讲解员”后,乔鹏飞有了更多创新想法。打快板、演小品都是他的强项,他计划用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作品,讲好连云港抗战故事。乔鹏飞说:“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精神血脉。在这条路上,我将永远保持冲锋的姿态。”

    今年,我市文化馆开展的柚子姐姐“星火儿童团”红色故事汇,以红色连环画为载体,集合“一本书、一封信、一个故事、一段视频、一场讲座”,打造多元红色文化盛宴。活动包括1000册革命题材连环画巡展、30个星火儿童团小讲师红色故事宣讲、10段红色故事视频展播、少儿红色书信征集以及抗战老兵及革命后代讲座。

    这些活动走进全市中小学、社区、幼儿园,为青少年搭建多元认知渠道,让他们真切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为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为民族复兴奋勇前行积蓄磅礴力量。

    深度挖掘

    红色记忆的守护与延续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细节被岁月尘封,而新闻工作者就像打捞历史碎片的潜水者,用专业与执着,让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红色记忆焕发生机,构成完整的精神图谱。

    “相信大家都知道,赣榆有座抗日山烈士陵园,安葬着1800多位烈士,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但大家一定没见过这两张照片。”2021年,站在江苏省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舞台上,连云港日报社记者张晨晨深情地讲述着。

    2015年,张晨晨在采写抗日山“抗日烈士纪念塔”建设追忆文稿时,辗转联系到了当时主抓纪念塔建造的工程负责人柴川若的儿子柴大勇。虽然当时柴大勇在国外探亲,但他很乐于接受采访,并欣然提供了两幅绝版照片。柴大勇说:照片是父亲珍藏的原件,背后有落款,从未公开过。此刻交您公之于众!

    照片背后是这么一个故事:当年,八路军和民工们一起修筑纪念碑,可仍要提防敌人侵扰。有一次,敌人重兵偷袭,在附近土丘上架起重机枪,向山顶扫射。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掩护民工且战且退,鲜血四溅。竣工那刻,他们用木桩架起一面风幡,上书:踏着先烈血迹前进!他们攒聚在纪念塔下,面目虽模糊,但每个人都高扬右臂,高声疾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张晨晨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独家获取这组抗日山原始照片,最终促成了照片所有人捐赠给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义举。记者为此策划撰写的论文,还获得了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论文类一等奖。这是一个动人的循环:记者挖掘故事,故事感动受众,受众参与保护历史,历史滋养更多故事。

    这样的挖掘故事,在连云港日报社的采编史上不断上演。为“青口十八勇士”寻亲、开辟专栏解密连云港地区抗战史……如今,连云港日报社年轻记者们接过前辈的采访本,用笔、用镜头继续着红色历史的挖掘与传播。他们知道,每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故事,每一个被补充完整的细节,都是对红色基因最坚实的守护,让这笔精神财富在时代的叙事中,不断延续、焕新绽放。

    这些藏在街巷里弄的讲述、跃动在创新舞台的表达、沉淀于文字镜头的挖掘,让英雄壮歌不再是书本里遥远的铅字,而是能触摸、能共鸣、能传递的精神力量。它们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支撑我们奋勇前行的精神脊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