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加力提速
提前完成航道拓宽施工
本报讯(记者 刘蔚 通讯员 居晓岚 李晓瑜)海浪轻涌,海风扑面。昨日下午,亚洲首艘全电力驱动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长鲸7”宛若游鲸般航行于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的碧波之中。在大国重器的加持下,该工程1标段航道拓宽施工较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为明年交工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登上“长鲸7”,甲板上各类器材工具整齐陈列,这座“钢铁巨人”正展现出现代疏浚装备的强大实力。船体下方两条巨型耙齿不断深入水下,持续进行挖掘清淤。走进驾驶室,控制台上的耙吸挖泥船三维挖掘系统正动态显示水下作业情况,不同颜色的图标清晰标识出挖掘深度。作为全球首艘配备“浚测一体化”系统的疏浚船舶,其实现了水下作业全程可视化和机械化,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
操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时监控耙齿在水下的姿态和位置。耙齿如同巨鲸的触须,将海底的淤泥、粘土和砂石不断“吸入”9000方设计舱容的船舱。待满载后,船舶便化身为“移动的泥沙岛”,航行至指定区域。随后通过船头吹管将疏浚土精准吹填到集装箱泊位区,实现泥沙资源的高效利用,让海底淤土变为陆域建设的宝贵材料。
在驾驶室的另一侧,摊开的施工总平面图上,航道呈“人”字形布置。“本次工程的外航道内段全长17.3公里,需要双侧拓宽并适当增深。”1标段负责人张诚指着图纸说,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三维边坡、坚硬土质、大面积浅滩等多重挑战,特别是边坡开挖精度控制难度大,传统工艺难以满足要求。
针对这一难题,施工方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创新研发了船舶边坡三维模拟显示系统,相当于为施工装上了一双“透视眼”。施工中采用“上下阶梯开挖、自然塌方形成坡度”的工艺——就像在山坡上开凿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向下开挖,借助土体自然滑落形成稳定坡度。这种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对开挖精度的控制,也有效保障了边坡结构的质量与安全,从而彻底解决了传统工艺难以应对复杂地形的问题。
不仅如此,1标项目部还发明了适合连云港土质的专用耙齿,并进行不同耙齿的科学组合。针对大面积浅区,采用拖耙船精准拖耙与耙吸船配合施工的方式,突破了施工瓶颈。
据了解,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是在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及30万吨级航道二期基础上进行扩建,工程总投资约17.52亿元,2024年正式开工。今年以来,各标段施工加力提速,确保明年项目如期完工,为巩固提升连云港港国际深水大港地位提供硬件支撑。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加力提速
提前完成航道拓宽施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