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竹庭:忠魂耀滨海 长眠抗日山
——抗日英烈的烽火传奇
□ 庄婷婷 贺龙广 徐兴亮
在黄海之滨的抗日山烈士陵园,一座六角亭式的墓静静矗立,这里安息着抗日英烈符竹庭。墓的正面,镶嵌着由子弹壳熔铸而成的烈士铜像,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四周石壁上,悼念文章和挽诗挽词铭刻其上,寄托着后人无尽的追思。
符竹庭,江西省广昌县人,1928年加入红军与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的足迹遍布抗日战场,历任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政委、滨海军区政委等要职。平型关战役的硝烟中,有他冲锋陷阵的身影;鲁西、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里,有他呕心沥血的付出。1943年,在率部攻克赣榆城后,他不幸遭日伪军偷袭,壮烈牺牲,最终长眠于他亲自选址建设的抗日山烈士陵园。为纪念他,赣榆县(现赣榆区)曾更名为竹庭县。2014年,符竹庭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的英名永载史册。
岁月悠悠,当年的战火已然远去,但符竹庭的忠魂,与山川同辉,永远照耀着滨海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15岁参军
杂货店走出抗日名将
符竹庭,原名符宗仔,1912年出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镇边界村。家境贫寒的他,自幼父母双亡,只能依靠祖母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11岁时,为了生存,他走进杂货店当学徒,在繁重的劳作与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一段黯淡的童年时光。
1927年8月中旬,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广昌头陂,革命的火种在此播撒。年仅15岁的符竹庭,被革命的热情所点燃,毅然投身其中,加入地方游击队,并加入共青团,就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1928年,符竹庭加入中国共产党,凭其卓越的才干迅速崭露头角。同年,他参加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担任政治交通员。此后,他一路成长,历任独立二团大队党代表,红三军第一纵队大队政委,红三军第七师特务团政委,七师21团、19团政委等职。1933年6月,红军缩编后,他出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政委。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符竹庭率部在雪山岽、猫嘴峰、鸡公山、三岬嶂等阵地浴血奋战,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秋,符竹庭出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他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至12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毕业后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下转第二版)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