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海州商业DNA的文化密钥
——解码沈氏商道
□ 陈标
在海州区沈家祠堂参观时,当将清光绪年间“义利兼济”的匾额与民国初年的货运票据残片从经济发展史视角联想思考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晚清至民国时期,以连云港市古海州沈云沛为代表的沈氏商业集团曾构建起贯通陇海线、辐射长江流域的贸易网络。
笔者尝试运用经济史学研究思维,将现存祠堂碑刻、商会档案与港口遗址出土物等进行交叉融合,还原海州沈氏商业集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驱动作用。
物质遗存映射的商业网络
祠堂建筑的空间密码:现存沈家祠堂中轴线上的“三进两院”格局,其第二进厢房出土的12块青石板契约(1903年—1915年)显示,该空间实际兼具宗族议事与商业谈判双重功能。建筑构件上的锚链纹饰与货轮浮雕,直接显示着沈氏商业与港口经济的深度绑定。
出土文物的贸易图谱:据报道,2021年在连云港老码头遗址发掘中,带有“沈记”戳印的瓷器残片占出土总量的17%,其釉料成分检测显示原料来自江西景德镇、成品销往朝鲜半岛。这与沈氏祠堂藏《海州货值志》记载的“瓷器岁出三万担”形成互证,揭示沈氏建立的“原料—加工—出口”产业链。更有价值的是,2023年大浦港区发掘出土的1917年商会印章,其印文同时有中文、俄文和阿拉伯数字三种元素。与之同坑出土的还有带波斯纹样的青花瓷片,经检测产自江西景德镇却采用伊斯兰钴料,这种多文化融合特征,印证了古海洲沈氏商业贸易网络“东接扶桑,西通波斯”的国际化特质,更为当代“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注脚。
商业地理的考古定位:通过对21处沈氏商号遗址进行多维空间分析,发现其呈现出“T”型分布:横向沿蔷薇河连接内河航运节点,纵向依陇海铁路支线布局。这种空间策略使沈云沛在20世纪10年代就实现了“铁路—港口”联运的现代物流雏形。若穿透历史,还原民国初年的货运票据残片(1912年—1926年)当年历史场景,历史上沈氏贸易网络覆盖了陇海线沿线30多个市镇,其货物周转量保守估计占当时苏北地区的40%以上。通过经济史学分析,这些纸质文物与港口遗址出土的德国制磅秤砝码、日本产保险箱构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沈氏构建了近代连云港最早的“铁水联运”体系。更具启示意义的是1921年《海州商务议事录》记载的“以商兴工”策略,沈云沛通过商业利润反哺大浦电灯公司、锦屏磷矿等实业,这种“商业—工业”协同发展模式,比张謇的南通模式更具外向型特征。
经济驱动力的三重解码
制度创新,商帮规则的现代转化。曾在沈氏祠堂西壁发现的《云沛公议约》石碑(1898年)记载了“十股联营”的股份制实践,其“利三分”原则(三成利润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直接促成海州首批码头机械化改造。这种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建设的模式,比当代PPP模式早出现近百年。据史料记载,沈氏祠堂中的“义利兼济”匾额(1889年)的所用金箔纯度达到98.7%,远超同期民间工艺水平。这种不计成本的质量追求,与沈云沛在《海州商务条议》中强调的“货真价实为经商之本”形成互文;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匾额背面的墨书题记,记载着每年将利润的15%用于修建义渡、赈济灾民的制度性安排,这种“商业反哺社会”的机制比现代CSR理念即企业“绿色、健康、安全”的承诺早出现半个世纪。
文化资本,“海派商帮”的儒商思维。根据发现的36封商业信函,沈氏贸易网络维系的关键在于“籍贯认同”——通过祠堂春秋祭典强化商业信用。这种将宗族伦理转化为商业契约的模式,既形成区别于晋商、徽商的“海派商帮”特征,这一特征又是连云港市区域经济发展史最耀眼的“明珠”。商业文化沉淀为商业伦理的物质载体。沈家祠堂中悬挂的“义利兼济”的匾额(1889年),其金漆脱落后显露的底层朱砂题记,记载着沈云沛“取利而不忘义”的经营哲学。这种将儒家伦理与商业实践相结合的价值观,通过祠堂祭祀、商规碑刻等物质形式得以固化。在现存的17块商业契约石碑中,有9块明确记载着“让利三厘以惠桑梓”的条款,形成“海派商帮”区别于其他商帮的“海州式契约精神”。这种文化沉淀使连云港商业活动始终保持着“利己利人”的双向平衡,为当代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道德范式。极具机缘的是,我曾在同一位来自台湾祖籍海州沈氏老者在上海茶叙闲聊中提到,古海州沈氏商业字号最大的特征是多带“甡”字,诸如甡泉槽坊、甡太油坊、甡茂永布号、甡茂杂货铺以及甡庆公茶庄。谈到茶庄我提到原来在海州区民主路有家生庆公茶庄,因为40多年前我到连云港市化工局工作时,在办公楼隔壁紧挨着三和兴药店就是生庆公茶庄,早在1982年生庆公的古式字号“甡慶公”,其中庆用的繁体字,当年我曾将“甡”误认为“生”的繁体字。据沈氏友人讲,之所以将甡庆公改为生庆公,其中还有一段具有历史特征的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甡的内涵为众多之意,从商业能量与品牌文化内涵来分析,用甡开头的字号可见沈氏商业品牌之文化底蕴深厚。
技术传播,实业救国的考古证据。据报道,在大浦港区发现的沈氏轧花厂遗址中,英国产蒸汽机的基座与本土改良的棉籽分离装置同层出土,印证了《申报》1899年报道的“沈氏机坊,中体西用”。这种技术引进再创新模式,使连云港在20世纪初就成为苏北地区独具特色和规模的工业化的策源地。
当代启示,“后发先至”的历史镜鉴。解码古海州沈氏商业基因,在新时代连云港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已经呈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其一,“借港兴市”的原始智慧,如今演变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其二,清末民初的“十股联营”机制,在当前连云港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转化为混合所有制变革的区域发展经验。若融合投资创新的新时代因素,将对连云港市经济加快后发先至具有核能般驱动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沈氏档案中反复出现的“通泰盐垦”跨区合作模式,正在新时代演化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制度原型。据资料,2024年连云港民营企业百强中,有68家传承了沈氏"义利共生"的分配传统,这种文化基因的持续表达,成为区域经济抵御周期性波动的稳定器。另据考,在沈家祠堂出土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铁力木算盘上,磨损最严重的档位对应着“斤两钱”的换算刻度,这一微观证据揭示出沈氏商业帝国精密化的核算体系。与之形成呼应的是祠堂梁架上“七檩抬梁”结构暗藏的数学比例——其1:1.618的黄金分割比,融合数字能量与相关史料惊人发现,此恰与清末民初沈氏商号在陇海沿线32个分号的区位分布密度一致。这些物质遗存不仅在区域经济史上极具历史价值,而且还共同构成了理解连云港商业基因的文化密钥。
通过对海州沈氏商业基因解码,有三点启迪:一是文化基因的激活机制,沈氏祠堂现存的“海赣沭商会”木牌(1912年),其背面墨书“通泰盐垦公司章程”揭示了跨行业协作传统。当代连云港的“港口—腹地”联动发展,可视为这种区域协同基因的现代表达。二是时空压缩的发展智慧,考古资料显示,沈云沛在1908年同时推进铁路修筑、盐田改造和纺纱厂建设,这种“三线并进”策略与当代产业集群发展理论高度吻合。其启示在于:后发地区可通过关键节点突破实现发展时序的重构。三是商业精神的传承转化,2024年连云港民营企业调研显示,在连云港市现存的37家百年老店中,有29家曾与沈氏商业网络存在供货关系。这种持续百年的商业韧性,不仅通过“新亚欧大陆桥贸易节”等文化IP获得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将为助推港城社会经济发展增添强劲的文化动能。
低迷经济中的破局智慧与路径
危机应对的“三链协同”模式。1908年金融危机期间,沈氏商业档案显示其通过“盐业保资金链、航运稳物流链、信贷活供应链”的三链联动策略渡过危机。这种将实体产业、流通网络与金融工具相结合的方案,在1921年海关报告中被称为“海州式抗风险架构”。当代连云港应对全球经济低迷时,可借鉴这种将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与跨境金融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
技术跃迁的“逆向创新”路径。沈氏轧花厂遗址(1905年)出土的英国蒸汽机残件显示,其热效率比原厂设计提升12%。这种“引进—改良—超越”的技术路线,在沈云沛日记中被概括为“师夷长技而胜之”。当前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连云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可参照这一路径,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建立“技术引进+本土化创新”的双循环机制。特别是技术投入可效法沈氏将年利润20%用于技术改良的做法;“高精特新”企业可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助力增强港城企业创新动能。
融合古今的“新亮点”塑造。从打造新时代商业耀眼明珠、愿景思维出发,创新设立“新丝路商帮文化节”,深度研判沈氏商业基因密码,弘扬沈氏商业契约精神,并争取将沈氏商业契约精神或海派商业精神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既能填补江苏省商业类非遗的空白,又能与连云港“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定位深度契合;从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视角分析,规划建设“沈云沛商业文化走廊”,串联祠堂、码头、铁路遗址等形成文化旅游IP集群,将助推重塑城市品牌,推动实现"文化旅游名城"战略目标。
从全国影响力视角分析,连云港市作为陆海联运枢纽,弘扬沈氏商道,打造新丝路文化示范,复兴海派商帮文化,将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提供新型载体。同时首创的海派商业精神非遗申报,不仅可能催生全国商业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而且在区域协同效应层面看,将与徽商、晋商文化形成互补,完善中国商业文明谱系展示。
从沈家祠堂斑驳的账本到连云港自贸区的电子关单,商业文明的传承从未中断。在全球经济深度整合、博弈的今天,古海州沈氏商业DNA中最珍贵的不是具体经营方法,而是那种将地理劣势转化为枢纽优势的创造性思维。正如陇海铁路0公里处纪念碑所示,后发者未必永远居后,关键在于能否从自身文化血脉中提炼出独特的发展密码。
从沈家祠堂的雕花柱础到中哈物流基地的智能吊装,从经济史学研究视角揭示了一条清晰的文化传承轨迹。沈氏商业帝国留下的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是一种“港通四海、商聚八方”的发展哲学。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这种深度融入区域地理特征的古海州沈氏商业DNA,将快速得以凝聚、升华并成为连云港市实现“后发先至”战略的核心软实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