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4 山海经
2025年07月04日

西艞里 令人魂牵梦萦的历史文化街区

  

    □ 马鉴尧

    西艞里老街东起海州区南极路西到西艞口,南起前河路北到人民路的区域,大约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清光绪元年(1875年),前河(市化路)北岸土路向东己近1里路长,西起自西艞口,东至大庙巷。大街本无名,民国十五年(1926年),孙中山逝世一周年,时东海县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命名为“中山路”,1948年底改名为“民主路”。

    2018年3月,笔者有幸受市民俗博物馆之邀,参与市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准备工作,对海州区民主中路西段进行调研采访。虽然调研工作在5月份结束,但我对老街的历史研究兴趣不减,在海州区政协支持下,又走访了街区,拜访老人,查阅档案,直至次年。调研发现西艞里尚存民国建筑遗址65处,虽经岁月风霜时光洗礼,然历百年仍可窥其端倪。

    从2018年到2019年,本人用了近1年的时间,走访了市房产部门、街道社区。采访了百岁老人、方志学者。从街巷到院落,从档案馆到地志办,林林总总,写出了《西艞里》一书,作为海州区政协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在政协会议上散发。2021年12月31日,市政府将“三泰客栈旧址”“盐河区政府旧址”“福利昌巷3号民居”挂上历史建筑铭牌,市建设局也在“新浦第一棵树”标上古树名木标志。

    中国作协会员、苏州银行连云港分行行长、著名诗人庞涛,在阅读了《西艞里》一书后,以诗人的眼光,冠名“镜鉴古今话流年”,写下洋洋洒洒近2500字长篇读后感,发表在2025年4月10日《苍梧晚报》上。庞涛写道:“历史是岁月的沉淀,站在历经风雨沧桑的民主路上,面对一条条刻满斑驳的古巷,似乎在聆听一个时代的回响。”用“青石小巷烟雨路,纸伞过,香如故。黛瓦粉墙杨柳树。”展现诗人对故乡不老的情结,读来令人梦萦魂牵。

    浦发银行连云港分行总经理赵丽辉,在读后感中写道:“作为一个外地人,阅读《西艞里》后,我对新浦(今海州区)的历史有了更深入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脉络,这些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根基。”

    《西艞里》一书在民间受到广大历史爱好者、热爱家乡文化及民主路老居民们的关注。多人多批次前往探访。尤其对新浦第一棵树甚为关切,这棵见证新浦从村庄到城市发展的老榆树,树龄130余年却依然顽强活着。目前被民居包围,生存堪忧,大家呼吁保护。认为西艞里沿街两侧的老巷,昔日临街的店铺,民国风味小楼,早期的西式教堂,以及散落在此间的,清末民初老式民居,是一处难得的原汁原味民国老街,应予维护利用。

    2025年春,在诗人、京剧票友李维生推介下,由原大型国企领导、文史学者汪洪策划,编印了“西艞里”导游手册。手册中有笔者拍摄的“新浦第一棵树”“福利昌巷3号民居”“三泰客栈旧址”及祁巷、陈巷、基督教堂等照片。庞涛亲为手册写下“新浦第一棵树”优美诗篇。深情赞誉道:“100年前,你来这里看海守望蒿莱,浪潮,海鸟和孤独。……凤凰涅槃的故事见证了新浦老街的变迁与繁荣。让树成了远方的奔赴……一棵榆树定位历史的源头,即便只剩一根枝条,也要为西艞里的前世今生正名。”

    今年4月20日上午9时,由庞涛邀请省文联副主席张文宝、市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张廷亮、企业家及历史爱好者等多人,参观百年老街西艞里,寻访尚存的民国老建筑。众人考察了洋桥巷遗留的沈云沛老屋、原杨家前河轮船公司、西艞口碉堡基础、新浦第一棵树、三泰客栈八路军联络站旧址、盐河区政府旧址、福利昌巷3号民居、朱大先诊所、日伪时期日本军人俱乐部旧址、北洋政府时期的郭海山大院及西式教堂。

    省文联副主席张文宝在参观新浦第一棵树后,颇有感慨。敬佩西艞里这棵百年老榆树的顽强生命力,斑驳的枝干,曲曲弯弯从院墙里伸出来,冲向蓝天;这是一种新生,一百年后的新生。尽管老街已旧,小巷沧桑,枯朽的一枝代表历史,茂盛的一枝代表无限美好的未来,西艞里将迎来希望。张文宝表示要写一篇文化散文,将热爱西艞里的人们写进去,传承故乡历史,弘扬关注家乡的人文精神。

    市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古建筑研究专家张廷亮,从城市建筑保护角度写道:“城市的记忆从不是抽象概念,需要的是物质载体。博物馆也未必在室内,那些露天的遗址、建筑、风情、街巷,与生活密切联系,似乎更亲切、更直观。”“西艞里的魅力,在于它是多元文明碰撞的结晶,是多色基因与世俗烟火交织的奇迹。它亟待一场温柔的修缮,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一处历史肌理,让红色故事继续流传,让宗教建筑延续庄严,让建筑美学焕发新生,让市井温情永续流淌。”以“西艞里,一座露天博物馆”为题,发表在2025年5月15日《苍梧晚报》上。

    西艞里是一处原汁原味的民国风味老街,那硬山垛头、拉毛山墙、曲面檐口、砖雕门牙,还有那石库门建筑,都透露着远去的历史文化气息,隐显出老街演变的基因密码,这是城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这是城市历史文化之遗存。若能将西艞里作为露天博物馆加以修缮与保护,将是我们城市的重要资源和不可复制的文化宝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