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4 花果山
2025年07月03日

怀念母亲

  

    □ 曹继红

    我的母亲离去已经7年了。这7年来,我一直想写一篇怀念的文章,以寄托我的哀思。

    母亲生在一个比较殷实的粮商家庭,她有天赋,勤奋努力,考入南师大,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父亲和母亲是在大学时结识的。父亲的家在安徽庐江,母亲的家在江苏连云港,两地相距数千里,是大学的红线将他们牵在一起的。毕业后他们双双分在江苏滨海县陈家港中学任教。但我父亲天生是个认死理又恋家的男人,吵着闹着要回老家去工作、生活。无奈,母亲只能同意,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到了安徽庐江,在一个叫金牛镇的山村中学继续当一名老师。

    好景不长,“文革”中,父亲被批斗、游街、隔离,受不了这些屈辱和打击,一时想不通寻了短见。草草安葬了父亲后,母亲被下放到校办工厂去加工稻谷,我们一家被从教师宿舍撵到低洼的茅草棚里生活。母亲每天在加工厂把一两百斤的稻谷一筐一筐搬出来,倒入一米多高的机器中,累得精疲力尽,回来后还要照顾我们兄妹的生活。校长是父亲的学生,但他非但不照顾我们,还经常找我母亲去帮他洗这洗那,冬日里,冰冷的水,厚厚的衣服被子,母亲在井边、池塘边洗边流泪。就这样在艰苦环境中度过好几年。记得刚上中学时,我学习成绩比较好,表现得也很积极,班主任推荐我们班五个同学加入共青团,我是其中一个,可到了报批的时候,我却被学校刷下来了。学期末,我又被评为三好生,学校又不通过。母亲去找校长、主任理论,可他们就是不同意,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需要再考验。在金牛中学那几年,我们一家在夹缝中求生存。母亲身在异乡,举目无亲,那真是一个苦啊。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母亲求亲拜友,终于在1973年从安徽调回到连云港市海州中学,我们一家的日子才逐渐地好起来。到海州中学的第二年我就入了团,当上了班级干部。

    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母亲为了我们兄妹三人省吃俭用,过惯了穷日子、苦日子,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直到我们兄妹三人相继成家,苦尽甘来,母亲却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但她努力把疾病控制得很好,从不麻烦儿女。

    我姨姐看我母亲整天一个人,就张罗着给她找个老伴,跟我商议,我们兄妹的思想比较开明,又各自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她,就认可了这件事。不承想却“触怒”了母亲,一天,母亲来到我的办公室,说着说着大哭了起来,讲起当年父亲去世后,不少人想欺负她,都没有得逞;回到连云港,也有老同学想追求她,都被她婉言谢绝。她更愿意就这样一个人过下去。

    如果生活真的就这样平淡地过下去该多好!可是,2014年的冬天,母亲连续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去医院一查是胆囊炎,需做手术,我们认为问题不大,就是一个切除胆囊的寻常手术。上了手术台后,我们都祈祷母亲手术成功,可谁知道手术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医生通知我们去手术室,告诉我们,母亲的胆囊已切除,不过在切的过程中,在胆囊管与胰腺相接的地方发现了一个肿块,隐藏得很深,属于胆管癌。医生说有两种治疗方案:第一,直接手术,风险大;第二,回家保守治疗。我们兄妹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采取第二种方案。在住院期间,我们兄妹三人悉心地照顾母亲。出院后,母亲身体恢复得还是不行,病魔反反复复一直折磨着她。看到母亲发高烧,上吐下泻,饱尝病痛,我们经常掉眼泪,母亲真是遭罪啊。就这样,母亲还是不愿意拖累别人,心里还时刻惦记着晚辈们。

    2018年的夏天注定是最难过的日子,母亲油枯灯尽,那天傍晚,在我们兄妹三人陪伴下,她平静地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86周岁。

    我忘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我会永远怀念我的母亲。我们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像母亲那样,要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要有朴素无华的生活态度,要有一种勤奋努力的精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