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措并举 开展“问学课堂”新实践
构建素养评价导向的“问学课堂”实践范式
在当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与深化的背景下,素养评价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显得尤为关键。不能将评价孤立于教学活动之外,而是要深度镶嵌于教与学的每一个细微过程之中。通过这种紧密的融合,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简单判定,更能充分发挥其多元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可以如同敏锐的“探测器”,精准地诊断出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以及思维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基于这些诊断结果,评价又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起到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评价还应该能够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对教学进度、难度以及方法进行适时调节,确保教学活动始终沿着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轨道推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以评促学,全力推动让学习真实发生。在深入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的“问学课堂”进程中,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通过评价手段切实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习不再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扎扎实实地发生。学生要逐步成长为“能学习、会学习”的主动学习者,要清楚“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我要做到什么程度?”
“我要做什么?”聚焦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任务,明确问题与任务是学习的起点。每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每一项合理布置的任务,都承载着特定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我要怎么做?”聚焦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采用的活动与方法。需要学生根据问题与任务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与方法。不同的学习活动与方法,能激发学生不同层面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我要做到什么程度?”聚焦于评价的质量标准。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了一个可衡量的尺度。清晰明确的质量标准,让学生清楚知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预期应达到的水平,及时发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从而调整学习节奏与方法,确保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以评促教,秉持“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深度融入的“问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内涵,其中“以评促教”并秉持“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成为关键所在。教师必须清晰“我把学生带哪里去?我怎么把学生带那里去?我把学生带那里去了吗?”
“我把学生带哪里去?”是对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师要明确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达到何种具体的水平与状态。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与深度。
“我怎么把学生带那里去?”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策略的制定。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旨在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路径,引导他们一步步朝着教学目标迈进。
“我把学生带那里去了吗?”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对效果的深入分析,教师才能不断优化教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使学生逐步具备独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构建“教—学—评”融合的“问学课堂”教学范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评”割裂分离的现象,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了彻底扭转这一困境,我们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明确导向,深度聚焦并钻研“教—学—评”融合的“问学课堂”教学范式,力求打造一种更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构建起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评”有机融合的教学范式。学生的学习流程被精心设计为“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讨论问题→筛选问题→检验求证→作出判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一流程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学习流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成为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学习者。
教师在这一教学范式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指导—点拨—释疑”为学生的学习之路保驾护航。当学生在讨论问题陷入困境时,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在学生对知识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巧妙地点拨,帮助学生纠正思维误区;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耐心地释疑,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完善。
“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始终,它通过“生成、反馈”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里的“生成”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各种评价信息,如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讨论中的发言等;“反馈”则是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教师和学生。教师依据这些反馈,能够迅速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为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特殊性及差异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也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要求。因此,我们主张根据这些实际情况,灵活整合、建构体现课程性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学科教学范式。并通过教学实践持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不断实践、反思、调整,使其更加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评”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为了学习的评价”
在教育的宏伟蓝图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指明方向。我们以此为主旨,潜心探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育路径。在这个探索的征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成长的关键引领作用,因此,在评价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科学且富有活力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关注结果评价,因为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总结,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其次,我们同时关注过程性评价,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小组项目合作中的协作能力等各个环节,捕捉他们每一次思维的火花、每一步成长的足迹。
再次,我们勇于尝试探索增值性评价实践。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仅关注学生当前的表现,更着眼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幅度,考量学生起点与终点之间的成长轨迹,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通过课堂、作业、项目学习等多元路径,我们将教育的目的从单纯地评判学习成果,巧妙而深刻地转向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主题式”学科素养评价。在关注学科素养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才艺展示。比如,有的学生在绘画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有的学生在朗诵中流露出对语言的敏锐感知,我们为他们搭建舞台,让这些闪光点得以绽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