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 支撑高质量发展
□ 贾金荣 应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建设美丽中国置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全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核心先导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动态平衡。
节能降碳为导向,有力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围绕“山海相拥、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连云港建设,持续以节能降碳为导向,加快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高效落实九大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双碳工作。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动钢铁、化工、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淘汰低端产能、落后工艺,实现减污降碳;做精做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基地等;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二要积极有序调整能源结构。突出对能耗强度刚性约束,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风光核等新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深度剖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相关指标,把握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主动权;加强能源基础建设,稳步发展核电、核能供热,大力推进电网、天然气管网、赣榆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扩大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装机上网规模,提升能源网络与电力网络互联互通承载能力。
生态扩容为抓手,全力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围绕海滨城市定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公园城市、农业公园建设行动方案,以生态扩容为抓手,全力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月牙岛湿地公园、新浦磷矿湿地公园建设,对生态区位特别重要或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予以抢救性保护,持续推进石梁河水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环湖生态环,打造库区生态景观廊道,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二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海州湾连云段—连岛港口区、海州湾连云段—临洪河生态修复区、海州湾赣榆段—海头旅游区和前三岛岛礁岸段的美丽海湾建设;重点加快赣榆区海岸线修复,建设亲海廊道,拓展公众亲水岸线,构建蓝色生态屏障。三要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全面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尽快形成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积极推进前三岛、云台山等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实施补植、林分改造等措施,优化云台山森林生态功能。
绿色动能为核心,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立足连云港山、海、港、岛、林、湿地等优良生态本底,持续以绿色动能为核心,深入实践创新,科学长效保障“两山”双向转化。一要因地制宜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探索建立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对海域、海岸线、海岛生态资产和海洋生态产品的实物量、质量和价值量进行调查统计、评估与核算,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摸清生态产品家底,将无形生态算出有形价值,夯实双向转化基础。二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绿”“富”共赢。发挥市政府主导作用,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参与生态补偿;确定云台山风景区、临洪河口湿地等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为补偿地区,确定护林员、环保志愿者等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可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社会认可;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林权交易等,丰富生态产品交易,创新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
创新制度为动力,健全绿色创新生态制度体系。连云港“河长+流域长”制获得国家河长办推广,全国率先完成战略环评和“三线一单”试点等,生态制度体系日趋完善,要持续以创新制度为动力,健全绿色创新生态制度体系。一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强化“三线一单”在环境准入、园区管理等方面应用,统筹市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实施差别化生态环境管控措施;实施工业园区生态环境限值限量管理,引导园区和企业主动治污减排,实现最小环境损失获得最佳生态经济效益;加快环评与排污许可融合,打破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制度间数据壁垒。二要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构建陆海统筹、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实现生态环境实时监测与精准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三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考核结果作为区域资金投入、项目审批和政策扶持的参考依据;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聚焦水、土、气、海洋四大要素,构建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的刚性约束力。
本文系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党校智库合作联盟调研课题:新发展理念下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差异研究(HHDXZK24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中共霍尔果斯市委党校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