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3 要闻
2025年05月16日

许金桓

“治污人”用半生诠释“化工服务环保”

  

    □ 庄婷婷 戚跃潇 刘保来 李林

    许金桓 

    许金桓 

    许金桓的故事和“折腾”二字紧密相连,每一帧都写满了探索与突破。从高薪培训机构讲师到扎根赣榆的环保材料企业家,他用17年时间,将一家初创小厂打造成拥有56项发明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用半生诠释了“化工服务环保”。

    赣榆走出的 “不安分学霸”

    心向远方更念家乡

    许金桓出生于1976年,在赣榆沙河镇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光。他的家离小学和中学不过10分钟的步行距离,那时的他,生活就像被画了个圈,始终在方圆2公里的范围内打转。“第一次坐火车还是上大学的时候,小时候连海边都没去过,最远就是乘坐大巴到过县城青口。”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许金桓眼中满是温柔与怀念,那些质朴的过往,是他心底最珍贵的宝藏。

    即便后来游历了无数繁华都市,家乡在他心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那是他灵魂深处的精神坐标。“在别的城市,我常常分不清东南西北,可只要一回到赣榆,方向感瞬间就回来了。”他笑着调侃自己年少时是个“不安分的学霸”,成绩稳居年级榜首的他,却总在教室里坐不住。“下午经常逃掉最后一节课去打球,考试一结束,又飞奔到操场了。”

    20世纪90年代末,许金桓第一次背上行囊,乘坐火车前往郑州大学化工系求学。在那里,他一头扎进化学的奇妙世界,与烧杯、试管为伴,开启了追逐梦想的旅程。“实验成功的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让人兴奋,我能从中找到无尽的乐趣。”多年后的今天,他偶尔还会梦回那段青涩的求学时光,实验室里专注投入的自己,依旧是记忆中最闪耀的模样。

    放弃高薪回乡成为“治污人”

    让化工服务环保

    大学毕业后,许金桓凭借出色的能力,在昆山的一家培训机构担任培训老师,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然而,在安稳舒适的生活背后,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个声音在回响:“只靠嘴上功夫,创造不了实实在在的价值,要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2005年,许金桓毅然辞去工作,重回化工行业,创办了新江环保材料有限公司。他一头扎进环保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中,决心用自己的所学,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为支持家乡的发展,2008年,许金桓带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回到了赣榆区,落户柘汪临港产业区,开启了返乡创业之旅。创业初期,各种难题如潮水般涌来,厂房租赁、人才招聘、资金周转……每一项都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但许金桓没有丝毫退缩,他咬着牙,一句“关关难过关关过”,道出了他内心的坚定与不屈。“我认为企业家就是以企业为家,企业在,家就在。”他说。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给予了他全方位的支持。协助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补贴、用地支持、协助他申请“双创人才”…… 这些暖心的帮助,让许金桓感受到了家乡的温度,也为他的创业之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政府的扶持与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企业销售额连续10年实现翻番。

    “公司取名‘新江’,就是希望能让祖国的江河都变得清澈如新,这是我最初的梦想,也是一直坚守的初心。”走进新江环保的实验室,没有刺鼻的气味,只有自动化生产线在安静有序地运转。“化工不应该被视为污染的代名词,我们有责任改变这种偏见。”许金桓说。

    突破“卡脖子”技术

    为环保事业播撒新希望

    走进许金桓的办公室,一面挂满荣誉奖章的墙壁格外引人注目——“高新技术企业”“双创人才基地”“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重金属专利证书”……这些荣誉是他一路砥砺前行的见证。

    “这是碳化硅气凝胶,它比海绵还轻,保温效果却极其出色,未来在航天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是“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许金桓拿起办公桌上一块看起来像黑色海绵的物体,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1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研发一线,成功攻克了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垃圾飞灰处理等难题,首创的垃圾焚烧二噁英解毒技术,大大减少了生活垃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教育行业蓬勃发展时,他转身回归化工赛道;苏南企业纷纷“出海”拓展版图时,他选择扎根苏北县城;部分企业追逐政策红利时,他却埋头深耕关键技术。“真正的企业家,就像气凝胶,看似轻盈,却能肩负起千钧重担。”许金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为更多怀揣梦想的人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