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田间芯片”到“舌尖盛宴”
海州特色农业的“智”造与“质”变
从“田间芯片”到“舌尖盛宴”
海州特色农业的“智”造与“质”变
暮春时节,海州区岗埠农场智能温室里,9.5度糖心西红柿挂满藤蔓,工人们忙着采摘装车,而十多公里外的浦南镇番茄庄园,亲子家庭正穿梭于智慧大棚体验农事——这是海州“科技农业+产业融合”的生动缩影。
智能温室搭载物联网温控系统,让果蔬品质提升、产量翻倍;230余台无人机星罗棋布,与北斗导航农机构建起“厘米级”精准耕作网,推动主要粮食机械化率超97%;番茄庄园联动草舍村,以8600平方米智慧基地为圆心,辐射出“智能种植+亲子民宿+劳动教育”的产业闭环,年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创造就业超230人次。当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海州区正用“数字农耕”与“田间经济”,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智富”新篇。
科技赋能 创新走上致富路
云台农场兴垦科技的智能玻璃温室内,卡斯卡特啤酒花苗沿网架攀爬,叶片在环流风机声中沙沙作响。技术员刘超凡说:“椰糠岩棉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精准供养分,将作百威大麦节特供。”扦插区的幼苗嫩绿挺拔,即将扩繁。
作为区域种苗“中枢”,兴垦科技年育苗600万株,嫁接甜瓜畅销周边。蝴蝶兰组培苗生产体系已进入调试,为特色农业开辟新赛道。
在云台农场200亩豆丹繁育基地,技术员朱胜余掀开遮阳网,嫩绿色幼虫正趴在豆叶上进食。“人工制种、室内越冬全技术闭环,年繁育虫卵3000万粒,商品豆丹超2万斤。”这些“软黄金”凭借稳定种源,辐射苏北及周边地区。
优培优育 玩出发展新花样
兴垦科技园的菌菇种植区,赤松茸迎来采收,工人们手指轻触,旋转采摘。“赤松茸喜阴湿,要及时补充水分。”农技员朱必辉掀开棚帘,盆栽平菇如白伞层层叠叠,最小菌蕾如硬币,最大完全舒展。“家庭盆栽日喷一次水,10天采收,周末常抢空。”
30元一盆的赤松茸盆栽,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农场计划推出亲子种植体验,让游客亲历“点种—出菇”全流程,将技术转化为文旅吸引力。
“五一”节前夕,新坝镇2000余亩瓜田泛着油绿,美都西瓜的幼果藏在舒展的叶间,裹着清晨的薄露悄悄膨大。作为30年的“西瓜之乡”,新坝西瓜已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预计今夏亩产超3000斤、产值预计可达4000万元,将带动周边百余人就业。小荡村合作社负责人陈功拨开瓜叶,轻拍西瓜:“今年我们种的美都西瓜,有了智能水肥设备,7亩地的亩产能达到1万斤,西瓜也比原来更甜了。”
新坝西瓜一直坚持“自然熟”种植,采用蜜蜂授粉,使用有机肥培育。农户潘加青切开成熟的西瓜,看着鲜红的瓜瓤说:“汁水多,吃起来特别甜。”眼下西瓜陆续成熟,老客户们纷纷来电预订,第一批3000斤拿比特还没完全采摘就已经被预订一半了。康珲农场的拿比特西瓜种植时间早,成熟也早。但为了让西瓜积累更多糖分,瓜农们宁可晚几天采摘,也要守护新坝西瓜的好口碑。
近年来,新坝镇多举措拓宽西瓜销路:与本地商超签保底订单,保障基础销量;开展研学采摘活动,增强体验感;依托农产品配送中心集中销售,提升流通效率;利用抖音直播带货,扩大销售范围;推出高端礼盒包装,满足多元需求。五种途径协同发力,持续拓宽销售渠道,提升“新坝西瓜”品牌影响力,助力产业增效。
农旅融合 绘就乡村新画卷
云水湾以花为媒,深耕“四季IP”——春游油菜、夏赏荷花、秋观丰收、冬品农菜,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吸引力。游客王女士带女儿花间穿梭:“孩子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油菜花,比课本生动形象。”园区正以生态之美续写着“诗与远方”的当代篇章。据悉,仅去年研学接待中小学生就超4万人次。
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番茄庄园创新“番茄研学+农户联动”模式,今年已举办60余场研学团建活动,接待超1万人次,开发番茄酱DIY、种子盲盒等20余种衍生产品。其综合服务中心投用后,配备研学教室等设施,年接待能力将突破6万人次。
智能大棚里“数字农耕”结出致富果,种源“芯片”催生产业新动能,特色种养延伸出立体经济链,西瓜产业串联起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升级。未来,随着机械化、信息化、绿色化技术的深度渗透,一幅“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加速铺展,为海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农”动力。
(魏吉珂 刘静 徐卫 吴成瑶 董畅)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