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现包办贷款赠送加油卡洗车卡
购车套路深 当心商家『画饼』陷阱
□ 李国瑞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少市民在购车时不仅关注车辆性能,还会被商家的优惠、促销手段吸引。然而,不少市民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一旦车款付了,商家就以“合同中没有明确要求”为由拒绝兑现,引发消费纠纷。
近期,本报接到多起有关口头承诺不兑现的投诉。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市民在购车时不能轻信销售人员口头介绍和承诺,以免被“送”“包办”“没问题”等具有诱导性的言辞所打动。
听信销售员说辞吃亏
近日,蒋先生向本报投诉,今年3月中旬,他在一家车行看中一辆德系轿车,在销售员诱导下支付了1万元订金,对方表示,办妥手续后随时可以提车。
蒋先生出差回来后,致电车行提车。对方却称,贷款还没批,需要再等一个星期。事后,由于车行一直无法解决“包办”贷款问题,蒋先生遂提出退订金要求,车行以不能退订为由拒绝。
无独有偶,王先生购买了一款某品牌轿车。购车前,商家在介绍车型配置时称座椅属真皮座椅,然而,王先生提车后发现,椅子只有靠背、坐垫部分是真皮的。双方因此发生消费纠纷,王先生认为商家存在欺诈行为。
追求价格“抄底”
入局“诱导性”消费
4月21日上午,记者在振兴汽车城走访,发现一些市民对销售员的口头承诺并没有持怀疑态度,“买车时比较注重价格,所以没有重视这一方面。估计是销售员为了业绩,而随意向客户承诺。”市民张女士说道。
记者调查得知,在购车过程中,市民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车价,大部分消费者出手买车是价位达到心理承受价,这无疑是造成“诱导性”消费纠纷渐多的主要原因。
对此,专业人士方先生分析,购车者过于看重价格,一心要“抄底”,某些要求超出销售员的权限,而销售员为抓住机会促成交易,往往会夸大承诺,并运用一些较为模糊的说辞来说服客户下订单,结果造成误解或纠纷。
多数口头承诺未列入合同
对于“口头承诺”这一现象,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仅有不足两成市民听说过。
市区一家4S店的销售人员曹女士介绍,由于销售员是销售最前端环节,同时经销商也无法完全控制整个流程,加之车行的销售任务大,不排除销售员为提高业绩而乱承诺,“口头承诺”是车行所不允许的,毕竟公司形象更重要,不可能为提升业绩而失信消费者。
从记者采访的回馈信息来看,当双方产生纠纷时,车主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多数车主没有将车行的口头承诺列入合同,因此很难举证,只能通过协商来解决。
口头承诺应写进书面合同
对此,江苏业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戴高明提醒,消费者在进行购车交易前,应当核实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了解其经营范围。
签订合同时,如果对方提供的是格式合同,要格外注意,因为格式合同中往往隐藏着对消费者不利的霸王条款或欺诈条款。提车时要仔细对车辆重要部件的性能、配置等逐项进行验收,尤其是车辆重要部件的性能,查验车辆是否有损伤或是有二次喷漆等迹象,确保无问题后再签订接收。
“商家如果有返现优惠或者赠送加油卡、洗车卡等承诺,要在合同中以文字形式体现,消费者应保管好购车发票、车辆合格证。不良商家以各种借口索要这些凭证时,消费者应谨慎。如果发现商家有欺诈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戴高明建议。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