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如磐的“不变”与“变”
“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这句刻在每一代“雷锋车”车手心头的誓言,始于1963年春天。那一年,新浦汽车总站的余友云、姚淑英、郭兰凤等几名年轻女职工,看着旅客们拖着行李在火车站与汽车站间艰难跋涉,默默扛起了三根扁担。彼时,她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一简单的举动会成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接力起点。
第一代“雷锋车”车手史朝荣的故事至今仍在站内流传。1989年,她捡到一个沾满油污的塑料袋,里面装着3800元现金——这在当时相当于普通人几年的积蓄。她守候整整一天,直到失主单兴惠焦急寻来。13年后,单兴惠在“雷锋车”荣誉室的照片上认出史朝荣,专程赶来致谢。这段缘分更延续四代:单家祖孙先后乘坐过平板车、三轮车、电动车,每一次车轮转动,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信任。
这样的故事在六代“雷锋车”车手中数不胜数。第二代“雷锋车”车手徐梅曾在除夕的寒夜里为滞留旅客包饺子;第三代“雷锋车”车手张素兰将病重老人接回家照料,腾出唯一的床铺;第五代“雷锋车”车手权太琦面对市场经济的质疑,依然选择“傻”下去……“旅客说我们做的都是小事,可把小事坚持62年,就成了大事。”第六代“雷锋车”车手于丽婕轻抚着陈列馆里那辆斑驳的木质平板车,眼中闪着光。
若说“不变”是精神的锚点,“变”则是时代赋予的翅膀。20世纪80年代,当个体运输户质疑“免费服务”的动机时,“雷锋车”车手用更坚定的脚步回应;进入高铁时代,她们又将服务从站台延伸至“云端”。
如今,“雷锋车”的“工具箱”早已超越物理边界:
工具之变——从扁担、木板车到观光电动车,每一次升级都让服务更高效。如今,车站新增刷脸进站、自助售票机,旅客候车时间缩短40%;
场景之变——曾经的500米转乘路程,已扩展为覆盖全城的“雷锋车”驿站。旅客不仅能查询公交路线、景点导览,还能通过手机APP预约送票服务,民工绿色通道日均服务300余人次;
联结之变——志愿服务微信群24小时在线应答,短视频账号记录服务点滴。“雷锋车”车手的一天”系列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次,一位网友留言:“原来数字化时代,温暖依然触手可及”。
六代人的接力中,变的从来不是初心,而是让这份初心抵达更远的方式。正如那封珍藏的盲文感谢信所诉说的,20年前,“雷锋车”车手为盲人封士兵兄妹找回行李、捐助建房;20年后,已成为父亲的封士兵带着孩子重返车站,在“雷锋车”驿站的智能语音导览屏前,触摸到了新时代的温暖回响。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