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升级的“硬核”与“温度”
“服务没有捷径,只有把‘笨功夫’练成肌肉记忆。”第五代“雷锋车”车手权太琦的这句话,记在所有“雷锋车”车手的心里。
第六代“雷锋车”车手李园园摊开一本磨破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周边公交时刻表、医院急诊电话、母婴室用品清单。这是“雷锋车”车组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服务地图”,没有炫酷的科技,却藏着让旅客安心的密码。
今年,这份“硬核服务清单”再度升级:
标准化流程——从一句问候到搬运行李的角度,制定47项服务规范。老“雷锋车”车手张素兰演示“双手托行李”动作时强调:“要让旅客感觉我们接过的不是箱子,是心意。”
动态响应机制——遇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雷锋车”车组提前备好姜茶、毛毯;发现旅客面色异常,3分钟内启动“医疗联动服务”。今年春运期间,“雷锋车”车组及时发现并救助3名突发疾病旅客。
跨界练兵——定期邀请医护人员培训急救技能,联合导游学习方言沟通技巧。“雷锋车”车手李园园用新学的赣榆土话安抚过一位迷路老人,对方拉着她的手直叹:“乡音一出口,心就落定了。”
“硬核”是骨架,“温度”则是血肉。在“雷锋车”车组的服务词典里,永远比旅客多想一步:民工绿色通道的登记簿上,不仅记录姓名车次,还用铅笔标注“张大哥晕车需前排座位”“李大姐带幼儿要慢行”;母婴室的储物柜里,除常规用品外,总备着几罐自家熬的米糊——这是“雷锋车”车手发现外地婴儿常吃不惯速食米粉后添置的;遇到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雷锋车”车手发明“实物版”服务菜单:用不同颜色卡片代表购票、导乘等需求,老人举牌即可获得帮助。
62年的积淀,让服务从“应对问题”升华为“主动发现需求”。今年以来,“雷锋车”车组将温暖从站台延伸至城市脉络:与社区医院共建“健康驿站”,为老年旅客测量血压时,顺带科普慢性病防治知识;在“雷锋车事迹陈列馆”开设实践课堂,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助人技巧,全市数千余名“小雷锋车手”上岗体验;联合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成立“城市守护联盟”,一张遗失在公交上的身份证,能通过联盟网络2小时内物归原主……
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代“雷锋车”车手陈叶俊曾说:“真正的服务升级,不是追赶潮流,而是读懂人心。”如今,年轻的“雷锋车”车手正用新的方式诠释这句话。她们为农民工制作“返乡攻略手绘本”,用简笔画标注购票流程;在“雷锋车”驿站设置“解忧信箱”,收集旅客建议、改良服务细节。
当一位大学生在信中写下“你们让异乡成了故乡”,或许正是对这份传承最好的注解。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