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8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1 要闻
2024年08月13日

深挖“土”、做精“特”,延长产业链

“土特产”托起致富“金饭碗”

  

    □ 袁春梅 孙小亮 张奥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产。灌云芦蒿、桃林西红柿、张店葡萄……“土特产”来源于特定地域,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产方式,是独具特色的农产品。

    在港城广袤乡村,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土特产”,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面面旗帜,变成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器。

    挖“土”做“特”

    破解农民致富难题

    “主要种西红柿,夏季种了些丝瓜,一个大棚一年收入十多万元,在家能有这样稳定的收入,我很知足。”在东海县桃林镇后皇村,村民王加亮正在忙着采摘丝瓜上市,他毫不掩饰对现在生活的满意。

    这一切的起源,在20年前就开始酝酿。20年前,党员王文成种下了北芹村第一棵西红柿苗,如今,北芹村是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约4000亩,家家种植西红柿、西葫芦、丝瓜等蔬菜,带动周边南芹、顶湖、各庄等近10个村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1.8万亩,这里的西红柿更是全国文明的蔬菜“明星”。

    北芹村的土壤、光照条件十分适合西红柿的生长,这是先天优势,但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只有先天远远不够。小小西红柿,如何能成为百姓致富果,这正是在挖“土”做“特”上,不断破解农民致富难题。

    早在2008年,王文成组建了北芹村蔬菜合作社,目前拥有580多户社员,通过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设、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逐渐走出了这一特色之路。

    最近几年,北芹村依托合作社,先后建起了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场4个,吸引周边山左口、双店等乡镇菜农前来交易,蔬菜市场年交易额突破4亿元。家门口蔬菜产业的发展,不断吸引年轻村民回流。

    接“二”连“三”

    延长产业链打造新业态

    炎热的夏季,站在花果山玉女峰向北眺望,眼前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山下朝阳水库旁环绕着成片的桃林,白墙红瓦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这正是在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韩李村。

    虽然紧邻著名景点花果山,但是地处山北的韩李村,原先并没有这样的绿水青山,山穷人穷村也穷。

    改变正是从种树开始。这些年,韩李村大力度种植油桃、黄桃、山楂、杏子、李子、葡萄等,其中黄桃种植规模最大。60多岁的村民李传利正在自家桃园中将刚刚采摘的黄桃装车,作为韩李村最早种植黄桃的“尝鲜者”,现在他的果园已经扩大到300多亩,不仅种植黄桃,还有杏子、李子、山楂等,一年收入能有二三十万元。繁忙季节,果园一天需要雇用20多个劳动力。

    但是让韩李村实现彻底转变的,并不是“一产”的黄桃生产,而是在黄桃上接“二”连“三”深耕细作,实现加工业的“二产”,连接休闲农业的“三产”,这才打牢了产业根基,实现农业效益提升,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目前,韩李村联合3家水果罐头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制罐厂、纸箱厂等配套企业形成了种植、加工、包装、出口一条龙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年对外销售罐头近3万吨,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借着农文旅发展的东风,在休闲旅游、生态观光上做文章,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去年,韩李村生态旅游基地营业收入135万元,村集体收入3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2万元。

    (下转二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