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4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8 悦读
2024年04月19日

解锁中国文化密码


  

    大家好,我是来自市文化馆的严月梓。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母语中国话,你是否了解她的前世今生?这些文化史的有趣知识都在后浪推出的《中国话》中得到了解答。

    《中国话》是一本如侦探小说般层层推进的语言学科普读物,作者郑子宁从小生活在吴语地区最西北、和淮南官话交界的常州普通话家庭,他从小对复杂的语言环境有着深刻的体会,此前的著作《东言西语》,以幽默风趣的文风,被称为有趣的方言考古。

    而这本《中国话》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采用类似知识考古的方式对汉语言文字进行追根溯源。从华夏农民、天干地支、中国的伴侣动物等9个维度,通过归整各类历史资料和民间流传的语音语义,将中国文字几千年来的演变进行梳理,来了一场以“中国话”寻根探源为目的的知识考古,力争全面地构建汉语言文字的文化历史,引发读者们一种新的文化自信大思考。

    中国话的每个字和每个音背后可能是山川起伏的地理脉络,可能是动乱与和平的结果,也可能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诗。

    “胭脂”背后,是“焉支”山的历史。

    “东”和“西”背后,是动词“动”和“栖”——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里,太阳是三足金乌,清晨飞动上天,傍晚归巢歇息。

    作者郑子宁一方面以时间为轴线,纵向分析语言发展和演变,另一方面又打破了空间隔阂,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语言传播与交流,两相结合,给我们展示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汉语言发展的根茎脉搏。

    《中国话》这本书还以横向的地域分布为出发点,探讨汉语言文字的演变,以及历史上对东亚各国语言文字的影响,这种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让读者大开眼界,能更好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也有古老的文字,比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可惜后来都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中国的汉字一直传承下来,并继续发扬光大。

    诚如余秋雨所言,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民族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耀!

    南腔北调的背后,是山河地理和民族史诗。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就让我们跟随着中国话一起,去发现中华民族汉语言的魅力,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坚定自信!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