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6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3 文化周刊
2023年06月06日

五载青灯古卷,解码一座城的文化基因

——220余万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背后的那些事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五载青灯古卷,解码一座城的文化基因

    ——220余万字《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背后的那些事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修志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千百年来,中国人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源远流长的国史地志家谱体系,形成了悠远深厚的人文传统,这离不开一代代史志人的使命传承、治学担当。从2018年至2023年,历经五年光阴,充箱盈架,220余万字的《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背后,饱蘸着港城史志人“青灯古卷不辞累,皓首穷经苦犹甘”的一片痴心和执着精神,只为城市文脉的延续。

    抢抓新契机

    打造“申名”品牌

    蓝提花的函套,透出古韵的典雅;宣纸、竖排、繁体字,浸润跨时空的沧桑……这是《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繁体版)所浓缩出的地方文化底蕴,贮存着一座城的文化基因。

    连云港古称“海州”,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方志佳作。据不完全统计,连云港地区旧志文献现存21部,涉及地区建置沿革、人口变迁、田赋盐税、山海形胜等内容,是十分珍贵的地情文献资料和历史文化遗产。“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市对部分历史文献进行了影印和点校整理,但不全面、不系统,既不能满足广大读者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迫切需要,也难以勾勒出连云港的文脉全貌。”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徐勤飞回忆道,强化历史文献的系统整理,势在必行。

    201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市地方志办公室顺时而为,主动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调研了方志类文献点校与整理、地方通史编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决定编辑《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连云港通史》,以期为文化强市建设和“申名”工作作贡献。

    为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市地方志办公室专门成立编纂委员会,并由本单位相关人员及本地和广陵书社的8位文史专家组成点校整理班子,从现存的21部文献中精选19部,决定以点校方式,分繁体珍藏版和简体普及版出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读者的需要。

    遍寻故纸堆

    啃透“底本肌理”

    点校古籍,版本是基础。到底以何种底本作为点校依据呢?在选取的19部历史文献中,只有《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古朐考略》4种州志和《云台山志》《云台新志》2种山水志有点校本,其余的都只有影印本甚至手抄本。还有的底本,或上下册分藏两处,或残缺不全。于是,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动与各图书公藏机构、民间文史爱好者协商,积极、耐心地沟通协调,争取拿到最原始、最完善的版本。

    “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翻阅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摘要》《江苏旧方志提要》等工具书,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之后辗转北京、杭州、南京,与各路史志专家、地方志爱好者协调沟通,消耗巨大精力。”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年鉴处二级主任科员王佳生回忆道,底本搜集那段时间,他满世界奔波,就像“大海捞针”,无论是对公协调,还是动用私人关系,均不放过哪怕一个有用的细节,“有时候我们在一个小时内就能打几十通电话,动员上百号人,直到把电话打到没电,就为了一点有价值的线索。”

    其中,《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和《万历赣榆县志》的底本搜寻尤为不易,《康熙重修赣榆县志》第二、三、四卷在赣榆区档案馆找到,第一卷在南京图书馆找到;《万历赣榆县志》的底本则辗转从民间地方志收藏者处找到。

    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收获。有一次他们在网上“地毯式搜集”,突然看到一则有关“东海县志”的基础信息,这让他们眼前一亮,但整体梳理下来发现,相关线索非常少。即便如此,史志人“刨根问底”的职业追求让王佳生等人没有放弃,又是新一轮协调联络、反复求证,甚至电话打到了北京。“无奈还是没找到这本传说中的县志。”王佳生遗憾道。但正是这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研精神,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推进底本搜集工作。最终,历时一年多时间,19部旧志文献的存世底本全部搜集到位。

    由于历时久远,很多旧志文献底本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内容缺漏和字句讹误,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整旧如旧”,最大限度地保持志书原貌。对此,专家们还对同一部旧志尽可能收集不同版本,功夫花到最细处,要做就做最好。

    甘坐冷板凳

    挖出“故纸新知”

    “板凳甘坐十年冷,青灯黄卷为传承”,这句话浓缩了无数史志人的精神追求,他们用放大镜,以直尺一行一行、一字一字地去“扫描”古籍,时常为了一字一句,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用电脑检索、查阅字典词典、与旧志文献比对等方法,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校对书稿、消除错误,就像扫尘,校书难于著书。个中滋味,为者自知。”张卫怀是我市水利系统退休的文史专家,古稀之年的他在此项工程勉力点校了15部旧志文献,付出最多。如他所言,点校古籍是一项十分基础且枯燥的工作,那段时间,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就是卧室—书房—客厅“三点一线”,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精神压力。而在点校过程中,他觉得校勘诗文是难点,“诗歌等文学作品不同于记述、议论性的文字易于理解,故而其讹误也较难发现。”此时他就要付出更加繁重的工作量,但却无怨无悔。

    年逾八旬的张树庄,一直潜心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他受邀负责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和《朐海诗存》的点校。张老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点校之余,生发一些“副产品”,比如写了一篇《朐海诗存——我市第一部地方诗歌总汇》,系统地介绍了该书的编纂目的、结构凡例、诗歌特点、风格特色等;之后还有“新发现”,就是《朐海诗存》两集中均有“闺秀”卷,可能就是《镜花缘》中100名才女的原型。

    高级编辑出身的刘畅征也有着自己的编校理念。记得有一次,他来到徐勤飞办公室,拿出一张纸给他看,说上面记下的都是异体字,他查了好几本字典、咨询了十几个人,都不知是啥字,问他有没有其他的工具书。也许正是记者的职业素养所致,让刘畅征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为确保点校的准确性,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们采用对校、本校、他校等多种方法,消除底本抵牾,修正史实错误。繁体版一、二轮点校采取互校方法,利于多人视角发现问题;三、四轮点校采取人机结合法,清源净后,消除硬伤。简体版点校过程中,对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逐一进行校核,凡是不符合《通用规范汉字字典》规范的,均改为规范简化字;对明显且有改正依据的错讹之处,予以勘误、更正,对志书原版中相同情况采取的不同排版方式进行规范统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21年底,《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繁体版)完成出版,各类褒奖纷至沓来。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柳云飞评价:“这是连云港的一种文化自觉。”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吴明忠坦言:“这是一项致敬先贤、惠泽今人、光照千秋的文化工程、德治工程。”市社科院院长孙巨传评价:“这项工程,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历史名城创建、涵养城市之魂,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简体版)出版后,在花果山下读书会举办的读书分享会上,与会专家、文史爱好者对这部书爱不释手,给予高度评价。市图书馆馆长梁继东表示,这部书的出版,解决了传统志书繁体、竖版难以识读的缺陷,为广大群众提供可轻松阅读的地方文献,恰似春风扑面而来,为建设书香连云港和“申名”工作奠定基础。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连云港方志人用5年时间完成全部19部历史文献的点校整理,难能可贵。在他们身上,靠的是“五年磨一剑”的专注,是“甘坐冷板凳”的执着。百折不挠,坚如磐石,是港城方志人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的信念;问心无愧,无怨无悔,是港城方志人念兹在兹、朝斯夕斯的追求。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