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4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6山海经
2023年04月21日

两江总督上云台



  

    □ 胡可明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总管江南省(今江苏省及上海市、安徽省)、江西省的军民政务,官秩正二品。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晋加太子少保街,官秩从一品,与中央各部院尚书平级)因主持淮北(今连云港市境)盐法改革,两次登临云台山,其主要过程《云台新志》《陶澍集》等史料均有记载。江苏地界最高官员,两次登临江苏最高山峰,必有不凡之举与不俗遗留。

    巍峨云台山,“内以丰禺荚(盐业)万年之利。”历史悠久的淮盐,向对国家社会贡献巨大。但清代乾隆朝后期历嘉庆朝至道光朝前期,沿袭明朝的食盐运销纲盐法已不适应盐业发展而渐成桎梏,加上朝廷对淮盐实行重税、淮盐产销区各级官衙对淮盐的层层盘剥、邻盐及私盐对淮盐销区侵灌加重,致使淮盐渐趋疲敝,几近崩溃。朝廷盐税收入、官府取之于淮盐的经费共计七百余万两银子难以收缴,以产盐为生计的穷苦灶户饥寒交迫。道光十年(1830)8月,陶澍以江苏巡抚补授两江总督,12月又获旨兼管两淮盐务,受命扭转淮盐危局。以改革派著称的陶澍大胆构思,先于淮北盐区推行促产促销具体措施,初见成效。道光十二年(1832)4月,他亲赴淮北盐区调查研究,以图对盐运制度从根本上除旧布新,激发淮鹾重振雄风。4月26日,他率其智囊团成员登上云台山周览盐池灶疃,访查灶户,酝酿、筹议盐法改革方案,其后果断实行了改革纲盐法为票盐法,一招制胜。

    陶澍此次登临留有诗作《壬辰四月二十六日偕邹公眉谢墨卿暨诸同事登东海云台山作》。诗中用“却缘王海疏禺荚,欲引神山渡愿船”,表明自己此行是为寻求破解淮鹾积弊之良方,增加国库进项,也让穷苦灶户日子好过。他的挚友林则徐、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等一大批官员,皆以《次韵》和之。据谢元淮主修的《云台新志》载,陶诗及部分和诗,被石刻于云台山上。经过此番考察后,当年7月票盐法在淮北盐区正式实施。其后,他始终跟进盐法改革进程,及时调整部署,票盐法解除淮鹾积弊之目的得以达成,淮北盐业重又焕发出丰产丰收、快运快销、裕国利民的生机。

    道光十五年(1835)4月23日,陶澍率同僚再次来淮北,考察并解决票盐法施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与同僚二登云台山。他作诗《乙未四月二十三日重登云台山》:“又踏金牛顶上行,海风飞舄上蓬瀛。……长松连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壬辰年首登云台山,与改革团队主要成员以黄海般宽阔的胸襟、海涛般奔涌的思维筹定了淮北纲盐改票的战略部署。此次再登云台,非常兴奋地与同僚们放飞盐法改革成功带来的喜悦心情。两次登临云台山间隔3年本不为长,但3年中全副身心扑在盐法改革上,现在互相对视,哈哈一笑,大家胡须都如雪花样白了。

    明万历十五年(1587)建于云台山上的海曙楼,至清雍正时已毁。陶澍第一次登临即倡捐选匠,予以重建。他题写了楹联和《海曙楼铭》,说各地多有观日出处,“而皆不若云台山四面际海,于观日出尤奇。”

    他第二次登云台山,为当年新修的位于三元殿东南的华严阁题名,并应士民乞请,题写“印心石屋诗荟”被石刻于崖壁。为一棵千年松树题名“蟠龙丈人”,且作《蟠龙丈人》长诗。诗言:“郁州之山滨海东,有松郁律蟠其中。蟠天蟠地蟠不已,势若老龙拔崖起……”。其解困淮鹾破冰之气概堪比此松之气势。淮北盐区盐法改革的成功给陶澍带来了十分的喜悦,二登云台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几乎留连忘返。

    在攀登宿城山金刚岩后,将之题名为“仙人屋”。磨墨数升,题词石壁,作诗《题海州宿城山仙人屋》。将宿城要道之湖口岭(当地人称为虎口岭)改名为“留云岭”,作诗《海州留云岭》。建于明万历十五年的云台山青峰顶上的三元宫,有过值得僧俗同荣的历史。康熙朝重建,康熙皇帝赐“遥镇洪流”匾额。乾、嘉两朝均有重修记载。但经几十年风雨侵蚀,行将倾溃。陶澍第一次登临云台山时,提出要再修之,辐辏而至的淮盐商人竞相捐资,次年工程告竣。他此次见之,心情甚悦。云台山九龙桥上下的将军庙、茶庵,时久已废。陶澍二登云台后倡地方修复二处,后来分别题写匾额、楹联。他还为云台山南天门题匾云:“高镇南天”;作楹联云“义气干霄,近指白云开觉路;威声走海,遥凭赤手挽洪流”。颇有借物借景抒情之意。

    谢元淮收录陶澍登云台山时所赋之诗及百余和者之诗,及陶来海州途中所作诗《沐阳道中》《晓发沐阳入海州》《海州道中》等,著为四卷,名《印心石屋》诗荟,雕版藏于海州石室书院。陶所作《蟠龙丈人》等诗及其碑文、所题“海曙楼”、高公岛名、海曙楼铭、仙人屋诗、玉女窗名、虹梁名、金刚石名、留云岭名等,均石刻于云台山上。

    东晋人士陶渊明(365—427年),世称靖节先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气概,辞官不做隐居桃花田园。他精于文字,享有“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美誉,其辞赋、散文亦异常优秀。对于这样一个文豪英才,他有否来过海州,史上向有争议。陶澍援据精博,确认陶渊明曾到过海州。二登云台的第二年觐见道光皇帝时,他呈报两次登云台山所见云台美景及淳朴民风,道光皇帝听后眼睛为之一亮,说:海州人素来带刀佩剑(好武),还享得这般美景与桃花园何异!陶向海州士民转述了皇帝的惊讶与评价,海州士民兴奋不已,遂在法起寺左边建起了陶渊明祠堂,作为春秋祭祀场所,并捐资置田若干亩,以作偿付日后维修及供给守祠者衣食。陶澍应请作《云台山新建陶靖节先生祠堂记》。

    陶澍为盐法改革两次登临云台山赋诗抒怀,密友僚属们热情作和,所有留下的这些文字,都对我们今天了解那一次盐法改革,研究其社会背景、改法过程及效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真实史料。同样重要的是,他的诗作、题字、楹联等,对推动本地域的文化繁荣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