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8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6山海经
2022年08月08日

渡江一战乾坤转 东风送我第一船

——回溯“渡江第一船”“京电”号的传奇历程







  

    探索·发现

    黑色的船身、平铺的船顶、黄白点缀的横纹、耸立的烟囱、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灌南县盐河东岸民生桥南侧的体育公园内,有这样一处新近开放的“红船”文化广场,一条复古系轮船造型成为这处公园的核心景观。它就是“渡江第一船”“京电”号一比一的复制品。

    何为“渡江第一船”?

    原来,这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轮船,却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更是在渡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据史料记载,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京电”号先后有16名船工参与运输工作,共运送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城,也是所有参与渡江战役的“第一红船”中,唯一的钢质机动船。

    那因何这样一艘叱咤风云的“红船”,最后会与我市灌南县结下不解之缘呢?这一切还得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说起。

    □ 张晨晨 陈如升

    战争“前夜”  蓄势待发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全线收缩江南的国民党军队,企图凭借“长江天堑”阻止解放军过江。“京电”号小火轮和长江一线其他所有准备渡江作战的木船一样备战待命。1949年4月20日,国共双方代表谈判商定的《国内和平协定》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拒绝。当晚,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准备在长江全线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在西起江西九江、东至江苏江阴的千余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蒋介石苦心经营的所谓“立体防线”,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土崩瓦解。4月23日,南京的解放,宣告了蒋介石集团22年反动统治在大陆的覆灭。而“京电”号小火轮也一战成名,成为名副其实的“渡江第一船”。

    “京电”号小火轮原名“云泰轮”,船长23.1米,宽4.25米,吨位49.84吨,排水量41.4吨。该船于1925年在上海“沈宝记”船厂进行大修(据说是由上海“沈宝记”船厂制造),上海顺泰航运公司创始人赵章麟从英国人手中购入。这艘钢质蒸汽船在当时算得上是最先进的船,主要从事汉口至上海间货物运输。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沦陷,这艘小火轮也落入日寇手中,被迫替他们运输货物。抗战胜利后,则被南京下关电厂收购,更名为“京电”号,负责运送煤炭。

    据史料记载,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将江北小木船就地烧毁,稍大的木船全部拖往南岸集中看管。此时的长江北岸已经没有可以渡江作战的船只。1949年2月上旬,南京下关电厂接到指示,需要在江边保留吨位大、性能好的船只,随时准备接应渡江部队。下关电厂工人以运煤发电为借口,将一艘刻有“沈宝记-1925”字样的“京电”号钢质蒸汽机动力船留在了下关码头。

    在之后的2个多月时间里,虽然国民党江防部队多次要求“京电”号进入护城河,但均被电厂工人机警地应付了过去。4月中旬,和谈破裂的可能性加大,两岸形势更加紧张,国民党守军把“京电”号拖进护城河。下关电厂工人趁着夜色将煤全部倒入江中,无煤发电,半个南京城都停了电,国民党守军不得不让它再次回到江中拉煤发电。就这样,直到渡江战役打响,“京电”号还停泊在下关中山码头。

    临危受命  参与历史

    1949年4月21日16时,中央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8兵团35军越过滁水、老山,向江浦、浦镇、浦口直取南京,控制长江北岸三浦一线的敌军李延年主力28军。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对方仅抵抗了10多个小时就弃阵而逃,我军迅速占领南京长江北岸的三浦、江浦、浦镇、浦口。第35军派出7名侦察员,乘渔民童达兴的小木船过江,通过中共地下党与电厂工人取得联系,要求尽快将停泊在中山码头的船只开往浦口码头,迎渡解放大军过江。

    当时参与寻找渡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3师侦察科长沈鸿毅回忆,1949年4月22日,准备渡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电厂地下党员和电厂进步工人的帮助,厂长韩德举主动为解放军提供了“京电”号小火轮。以船老大黄兴发为首的6名船工,将停在中山码头的“京电”号小火轮,以最快速度升火开船,开往江北浦口码头。就这样,“京电”号作为南京解放进程中的“渡江第一船”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在所有参加渡江战役的船只中,不管吨位还是马力,“京电”号都是比较大的,从南岸下关码头到北岸浦口码头,整个航程仅用20分钟左右。作为解放南京渡江部队的第一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第103师的120名解放军指战员迅速登上“京电”号,架起数挺机枪,在夜色中单船劈波斩浪,并在中山码头登陆。而攻占国民政府总统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35军104师312团的绝大部分指战员,也都是由“京电”号运送过江。

    据史料记载,“京电”号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先后有16名船工参与运输工作,共运送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城。随后,从南岸升火过江的“凌平”号、“港平”号等船只也加入到战斗,源源不断地给强攻部队运送预备队,为解放南京的部队赢得宝贵战机。

    和平年代  再立新功

    新中国成立后, “京电”号更名为“京电1号”,但人们仍然习惯称它为“京电”号小火轮。自此,它犹如一名脱下军装的老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光发热。

    在承担电厂运煤的同时,“京电”号还承担救急抢险工作。1954年夏天,南京下关地区长江一带突降大暴雨,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南京地区,江河水位猛涨,危及临近江边的下关电厂。“京电”号奉命往返于南京和马鞍山之间,不停地在江面上运送黄泥、草包和砖头,加固加高江堤,在抗洪救灾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下关电厂运输煤炭的工具改造升级,燃烧煤炭的“京电”号失去了用武之地。1970年,“京电”号离开了它服役近30年的南京,被调拨支援淮阴发电厂,船号更名为“淮轮555”,为淮阴的工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78年,为支援苏北地区的水运事业,“京电”号又被调拨给灌南县鸿远船舶运输公司(后改制为灌南县鸿远船舶运输有限公司),1984年,“京电”号调整船号为“苏淮605”。

    “在计划经济时代,煤炭资源很紧张,烧煤的小火轮难以适应运输需要,为节约资源,提高运载量,公司将烧煤炭的蒸汽机改为烧柴油的柴油机。”时任灌南县鸿远船舶运输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的杜恒进,后来叙述了“京电”号的动力改造过程,那时已是1979年。“严格来说,改造后的‘京电’号已不是‘小火轮’了,而是一艘燃油的‘机动船’,之所以还叫‘小火轮’,只不过是人们习惯对其爱称罢了。”杜恒进回忆道。

    改造后的“京电”号成为具有牵引1200吨能力的机动船,可同时挂上12条货驳执行运输任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航行足迹遍及华东地区的江河湖海大小港口码头。在灌南20年间,累计运输产值高达1800万元以上,并且圆满完成了洪泽湖抗洪救灾、内河破冰疏航等艰巨任务,就这样,战争年代功勋卓著的“京电”号在和平年代里,为社会主义建设又创造了新的功绩。

    沧海桑田  不改风貌

    那么,“京电”号小火轮是如何重新回到南京的呢?

    早在1983年8月,南京市文物工作者就开始了对“渡江第一船”的寻找之旅,后来在灌南县找到了这艘富有传奇经历的小火轮。次年4月23日,南京市利用挹江门城楼建立起了渡江胜利纪念馆。由于场地局限,请回“京电”号小火轮的条件尚不成熟。与此同时,灌南县人民政府也将“京电”号列为第一批文物予以保护起来。

    1998年,“京电”号正式退役,停靠在灌南县盐河岸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同时被列为市国防教育基地。此后的几年间,灌南县还对“京电”号的船体、甲板、船舷、天棚等按原状原貌进行了维修保护,还被命名为市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直到2006年,“渡江第一船”事迹被制作成《京电号的故事》电视纪录片在全国播出,这艘沉寂于大时代浪潮的“英雄轮船”再次被世人熟知。

    时间来到了2009年3月, “京电”号小火轮从灌南回到阔别32载的南京,在南京渡江纪念馆正式展出,从此作为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的重要见证物,永久陈列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广场中央。2011年底,在全国革命文物定级工作中,渡江第一红船“京电”号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洗礼的小火轮,不仅承担拉货载物的运输使命,还承担抗洪救灾、内河破冰疏航等急难险重任务,先后经历2次更名、4次更换编号和1次大的发动机更换,并经历数次修补,最后从水上转战到岸上,用它传奇的一生,向世人讲述开天辟地的战争年代,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以及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年代。”市委党史工办的一位专家如此评价道。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自2021年起,灌南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盐河东岸民生桥南侧的体育公园中修建“红船”文化广场,至今年5月“红船”安装完毕,同时又在停放“红船”的广场东侧修建了一座长达80米仿古式“渡江第一船红色文化长廊”,廊架中陈列16块介绍“红船”文化史料的展板,于6月底完工。自此“京电”号又回到了灌南大地。这也是继灌南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上马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一大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成后,灌南再次拥有的一座新的红色基地,也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增添了新的载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