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8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5文化周刊
2022年08月08日

回首向来萧瑟处 亦有风雨亦有晴

60载,他与诗歌同行



  

    □ 张晨晨  文/图

    张成杰的家,在一个老巷深处,旧墙斑驳,人流熙攘,透着浓浓市井烟火气。走进他的家,随眼可见朴拙的装饰、简陋的家装,彰显了主人的质朴和敦厚。

    但一走进他的书房,便被满眼的藏书所震撼——这些藏书中,大部分都是各类诗歌集子,且以古色古香的线装书居多,堆起来,足足顶到天花板,墙上有一面题有“室雅何须大”的牌匾。

    “我既钟情于旧体诗,也喜欢新诗。”作为市诗歌协会首任会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的张成杰,一边拿出一本线装诗集,一边饶有兴致地回忆起了与诗歌的“一生缘”,“我抗战时出生于长沙,务过农,做过木工,后来又经商多年,一生布衣,但始终不改对诗歌的热爱,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亦有风雨亦有晴’。”

    艰难岁月,“诗魂”开始觉醒

    “今年是我从事诗歌学习、创作60年。60年来,我与诗歌同行。”近日,张成杰先生诗歌创作六十年嘉会,在一众港城文艺界人士的参与组织下,顺利举行。在会上,已经耄耋之年的张成杰,站在舞台上,丝毫没有表现出疲态,相反,仍像年轻时一样激情澎湃,展现出巨大的精神活力,他将此归结为诗歌带给他的精神富足。

    60年前,张成杰初中毕业后,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在当时还算是个农村的知识青年,所以当了两年的生产队会计。“生产队会计基本上是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而且账务也不是很多,所以有许多空闲的时间。”张成杰回忆道,“当时的农村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唯一就是读书,能找到的古今中外名著都可以看。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书,为我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那两年,张成杰读了一些书,除了学习古今中外比较经典的著作,还自学了当时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课本。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唐诗、宋词和一些现代新诗。“我曾经要求自己每天背一首诗、写一首诗。”张成杰回忆道,那时他崇拜的不仅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古代大诗人,还有现代的戴望舒、徐志摩以及艾青、郭小川等著名诗人。他们都是张成杰的偶像,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有了一个做诗人的梦想。

    此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张成杰虽不再写诗,读诗也少了,但在泥泞的人生路上,仍然于灵魂深处保留着一首诗的位置,就像未曾熄灭的火星,还不时在心底忽闪着。这期间,他下放农村,每天早出晚归,往返几十里路到新浦做工。那时通往新浦的路都崎岖不平,行人也少,他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为打发时间,就不由边走边小声背诵一些古诗词,背诵最多的还是毛主席的诗词。有时候回到家里,还会偷着写上几句。

    那段日子虽然艰辛,但乐观向上的他,仍然“竹杖芒鞋轻胜马”,在与诗歌同行的路上,“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后,张成杰被落实政策,分配到市文化局文艺科的图片社工作,隔壁就是《连云港文学》的前身——《连云港文艺》编辑部。他由此结识了当时编辑部的老师们,为他打开了崭新的“诗歌大门”。

    黄金时代,“诗情”淋漓尽洒

    “小孩又唱起欢乐的歌/南风/捎来了春天的信息/你捧出/金子般的心呵/献给这片苏醒的田野……”这是结束动荡时期后,张成杰创作的第一首诗歌,叫作《油菜花》,也恰恰如诗中所言,那颗未曾熄灭的诗心,又一下子点燃了,激起了他对这个新的时代的创作热情和勇气。

    上世纪80年代,张成杰虽已不再年轻,但在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以及在《连云港文学》的激励下,沉寂了多年的诗歌创作激情又被重新点燃。此间,张成杰先后报名参加了好几期中国《诗刊社》举办的诗歌函授培训班和“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学习,逐渐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诗歌创作的水平亦有了显著提高。

    那段时间,他不仅常在《连云港文学》发表作品,还在《诗刊》《扬子江诗刊》《星星诗刊》等国内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并入选国内多个诗歌选本,《杂文选刊》曾连续几期转载他的作品。此间,他的诗歌多次在省、市级征文中获奖,并获得连云港市首届政府文学奖,入选了《中国诗人大辞典》;还出版了《走进秋天》《老山泉诗选》《墙头草》等诗歌,同时策划、编辑《苍梧诗坛》,主编了《山水连云港》《山海连云》等诗歌集。

    古人作诗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张成杰的诗思和构想,也得此路径——他写《电冰箱》的感受是:“接近你/很冷/却不会/腐败变质”。显然,这是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而发的,冰箱虽然冷一点,使东西不变质就很好!但愿人也如此。诗人看到蚊烟袅袅,似在叹息,叹息什么呢?叹息“赶不完的蚊虫/在叮人”这世界上的蚊虫可太多了,驱之不去,奈何!

    另外,他的有些想象,常在古典成语的启发下,发挥得更深一些,如写《落叶》,起头两句是:“一片落叶/落下一个秋天”,这是从古人“落叶知秋”引发而出的,并不新鲜,接下去两句却是:“千片落叶/落出一个春天”这句,就较原来有更深一层的意蕴了。对“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成语,他加以翻新,写出:“鬼的胃口大了/钱给少了/照样不推磨”这类新的诗句来,表达了他对社会实事的敏锐观察和思考,充满人生哲思。

    耄耋之年,“诗心”仍不泯灭

    在市文联党组的支持和帮助下,张成杰做了两件他认为意义重大的事情:一是策划举办了2001年“花果山金秋诗会”,二是策划联络中国“诗刊社”在我市共同举办了“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公益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我市诗人群体的知名度,激发了我市诗人及年轻作者的创作热情,也借此契机,让全国著名的诗歌编辑都来到连云港,使我市在国内诗歌界名噪一时。

    退休后,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张成杰与诗歌的缘分也更加深厚——在市文联党组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广大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支持和推动下,张成杰筹划成立了“连云港市诗歌学会”,繁荣和壮大了我市的诗歌创作队伍。

    “诗歌创作中,有寄情山水之说,于是,我趁着退休走遍大江南北,更加深入广泛与山水结缘,为诗歌创作搜集素材。”张成杰说。但他更钟情于对老海州山水的瞻望——此间,他认真查阅了《云台山志》《云台新志》《苍梧片影》等海州的一些地方文献;学习、探索先贤们对于海州山水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他还加入到一些户外群,和队友们一同踏过连云港的大小山头、蹚过每一湾溪水。此间,张成杰收集了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在社会各界朋友和诗歌学会诗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编撰了第一、二、三版《山海连云》,介绍当代连云港的山水文化,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转眼间,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在暮年时,仍然还在践行着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仅是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多少作品,有多少成就,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永不泯灭的诗心。”张成杰说,一个人能写一首好诗,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事情,如果能为别人写出好诗,而做出一点奉献,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如他所言,一个人能创造多少财富,是一种能力,而一个人为社会作出多少贡献,那是一种情怀和精神。张成杰坦言,愿在有生之年,能继续为社会、为诗歌、为他人多做一点事情。正如我市郁洲诗社副社长穆燕玲在《贺张成杰老师八秩华诞》一诗中写的那样:

    置身天地看斜阳,两鬓斑斑逆旅霜。

    不诩才高勤励志,常为岁晚早偷光。

    诗书成就风流客,日月从容锦绣章。

    八秩童心犹未泯,泛舟白水自当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