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14连报观点
2021年07月01日

唯以朴素传家

  

    □ 吴卫

    新中国成立前,灌云大地西北角那片土地生活的人都流传“远看小吴庄,近看茅草荒。夏天冒白碱,冬寒去逃荒”这样无奈的说法。这里恰恰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的家。 家人和千余村邻就在这样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度日如年。直到1960年,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这一年,年仅29岁的爷爷吴佃南,成为小吴庄的生产队长,爷爷除了有健壮的身体,还有摆在他眼前的贫瘠土地。上任第一件事,爷爷就发动社员们改造那些祖辈认为毫无用途的盐碱地。通过几年夜以继日的挖沟渠、去盐碱,小吴庄“万担田”有了雏形。爷爷回忆说:“那时一起劳作的人身上褪了一层又一层皮,手上结了一个又一个老茧,但没有一个偷懒的,大家知道那土地,就是命啊。”每次回忆,爷爷眼里都会重新燃起青春的活力。

    1963年,小吴庄实现自供自足,逃荒人开始陆陆续续返村。到了1964年,小吴庄略有余粮,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储量除草,备战备荒。”此时,老家摇身一变成为富裕村,还被称为苏北大寨村。到了1968年,全国粮食会议召开,江苏省的基层只有两个代表参加,爷爷是其中的一位。爷爷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爷爷登台发言,介绍了小吴庄的翻天巨变。此后,在灌云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提议下,借用爷爷吴佃南的名字给小吴庄赋以了新名:吴南。一个村庄以爷爷之名命名,不是骄傲,而是压力和动力,爷爷唯用彻夜不停地劳动来回报吴南。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爷爷连续四次出席省党代会,出席省委学习班,当面向时任省委第一书记许世友汇报工作。许世友号召全省向吴佃南学习“艰苦朴素,带头劳动”的精神。“吴南”和“吴佃南”在这段时间频繁见诸报章。1970年第4期《红旗》杂志刊登了吴南生产队《备战备荒卫人民》的典型报道;1977年7月3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关于吴南党支部的长篇通讯。爷爷坚韧刻苦、清廉敬业的本质始终如一,一直坚持不拿集体一根草,不吃邻里一口饭。1991年爷爷退休,回到他居住多年的吴南村那简陋而整洁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养鸡、种花、听新闻。

    我从出生到工作,从做老师到做校长,每次回家,爷爷总是不忘重复他那句训导的话:不该吃的饭坚决不能吃,不该用的钱一分不能用。对于爷爷这位90岁老者来说,这是他奋斗一生总结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的立家之本。

    这句话爷爷不仅告诉了我,也告诉了所有家人,我如数告诉我的孩子。我的爷爷如今还住在那破旧而利落的庭院。相框里的黑白照片,泛黄的报纸,在这些家中最值得收藏的老物件中,件件都记载着爷爷的勤劳,浸透着爷爷当年的汗水。

    时光荏苒,一代又一代,我们家现已五世同堂,唯有勤俭朴素是最好的传家宝。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